【明報專訊】要「清場」的商戶及住戶數目,3個項目估計共有70多戶,當中「最團結」可算是衙前圍村的一眾。自市建局宣布收購後,商戶與居民組成關注組,曾試與市建局談賠償,但不歡而散。經營理髮檔的郭氏兄妹坦言,市建局指他們是僭建戶,沒有理會他們一家已於村內生活數十年,只以數萬元搬遷費請他們離開。
只獲數萬元搬遷費
衙前圍村早年被收購,發展商「收一間、拆一間」,令村內現存不少「爛屋」,但剩下的商住戶仍然活躍。村左側開了兩三間理髮檔,包括郭氏兄妹的一間,以簡單帳篷建成,主要為長者剪髮,每人收費20元。郭小姐說,村的地皮從來都是私人擁有,不少人在二次大戰後到村內建屋,一住數十年,但市建局指他們沒地契,早兩年甚至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指他們是僭建戶、霸佔官地,只能獲小量搬遷津貼離開。
郭小姐批評,市建局多年來收地,未有理會圍村與社區的結合,他們不只是做生意,早與附近的街坊有感情,「公公婆婆在家中不開心,跟媳婦關係不好,都會找我們聊天」,但市建局與發展商合作,將基層市民生活趕絕,「賺到盡、拎到盡」。她說,若要他們在新蒲崗租舖,地舖月租要3萬元,根本難再為長者服務,他們亦不能負擔。
2000街坊簽名撐「舖換舖」
逼遷在即,已經簽名支持他們「舖換舖」繼續經營的街坊多達2000人。郭小姐說,希望市建局讓他們在重建後的保育區建小檔,若局方不理他們,他們只能學習碼頭工人般「抗爭到底」。
關注市區重建的土地正義聯盟王浩賢批評,市建局進駐市區重建,目標是改善市民生活,但現時卻不斷影響了住在那裏的居民和生意,是本末倒置。他說,不少人住在社區數十年,但局方到最後說他們是僭建戶,完全無權益,只給數千元便趕走居民,而清場的做法「涼薄」;到頭來迫使村民抗爭,是製造矛盾,促請市建局檢討,並與居民磋商合理補償。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