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兒子5歲,曾被評為有輕度亞氏保加症傾向,醫生說他容易出現固執和情緒問題。他一直很聰明,比同年孩子更專注鑽研自己喜愛的東西。家人很寵他,但他有時恃着這樣而要別人遷就,好像吃飯,大家明明吃完,就因為他必須要看完一本書,就要十多個人呆等他才可離開。升上小一後,他常和其他孩子爭執,因為他一絲不苟、不肯變通,甚至會怒罵別人。曾和老師談過,也試過帶他參加社交班,但不太有效。有其他辦法幫助他嗎?
答﹕患有亞氏保加症的孩子,心智情緒解讀的表現較弱。即是說,他們的自我認知、語言能力沒大問題,對自己有興趣的事往往會專注研習,故對細節掌握能力強,惟他們的理解能力可能只基於平面、硬性的描述。他只會固執地堅持執行以達到特定的效果為目標,過程中缺乏對不同環境因素、不同人物影響的認知,而表現欠缺包容接納,造成偏執,甚至令人不快。
他們一般不善觀察別人的語氣、表情,接收到別人說話的內容時,只作表面理解,你跟他笑着說或是板起臉也不知道分別。例如家長說「我們吃完要走了」,他回應「我要看完才走」,對他來說沒有對抗的意思,不過是各自說出要求而已。若此時家長動氣拿走他的書,對他來說當然是家長不對,哭鬧在所難免。
情緒解讀較弱 清晰指示可改善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受了教訓後會自然醒覺,改正過來。但在我們的經驗裏,亞氏保加症的孩子的想法可能是:「我想看完才走,和你們吃完要走也一樣嘛。」他們不能理解大人的真正語氣和想法,這是由於他們在這方面缺乏認知,故在群體社交、人際交往上出現問題。
要引導這類孩子,家長可做好以下兩方面﹕
1、日常多悉心教導他以同理心看事物,例如問他「如果規定要所有人吃完飯,你才能看書,你覺得如何」,讓他說出自己的感覺,再伸展至別人可能也想做其他的事情,一樣不想呆等他看完書。平時多給孩子教導社交規則,如適時打招呼、說再見等。再加強生活中的事例,多教他要有同理心,明白遊戲的目標是想大家都開心,規則只要參與的小朋友接受便行了,有時一起同意稍改一下,不是一樣快樂嗎?
2、告訴他,大伙聚餐就是想大家分享各自遇上不同的人事,而不是單獨看書,應在其他時間閱讀。當大家吃得差不多時,爸媽應該給孩子一個清晰具體的提醒﹕「我們吃完了,打算5分鐘後就走了,你看完這一頁就要收拾好。」過了2分鐘,看看他做到沒有,若沒有,就要再認真清楚地告訴他,並要得到他正面的回應。
這種有清晰路線圖的安排,正正針對孩子喜歡仔細程序步驟的特性。過程不可能一蹴即至,家長要以正面角度欣賞孩子的進步,就能逐漸改善他的表現。
資料提供﹕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姜源貞
答﹕患有亞氏保加症的孩子,心智情緒解讀的表現較弱。即是說,他們的自我認知、語言能力沒大問題,對自己有興趣的事往往會專注研習,故對細節掌握能力強,惟他們的理解能力可能只基於平面、硬性的描述。他只會固執地堅持執行以達到特定的效果為目標,過程中缺乏對不同環境因素、不同人物影響的認知,而表現欠缺包容接納,造成偏執,甚至令人不快。
他們一般不善觀察別人的語氣、表情,接收到別人說話的內容時,只作表面理解,你跟他笑着說或是板起臉也不知道分別。例如家長說「我們吃完要走了」,他回應「我要看完才走」,對他來說沒有對抗的意思,不過是各自說出要求而已。若此時家長動氣拿走他的書,對他來說當然是家長不對,哭鬧在所難免。
情緒解讀較弱 清晰指示可改善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受了教訓後會自然醒覺,改正過來。但在我們的經驗裏,亞氏保加症的孩子的想法可能是:「我想看完才走,和你們吃完要走也一樣嘛。」他們不能理解大人的真正語氣和想法,這是由於他們在這方面缺乏認知,故在群體社交、人際交往上出現問題。
要引導這類孩子,家長可做好以下兩方面﹕
1、日常多悉心教導他以同理心看事物,例如問他「如果規定要所有人吃完飯,你才能看書,你覺得如何」,讓他說出自己的感覺,再伸展至別人可能也想做其他的事情,一樣不想呆等他看完書。平時多給孩子教導社交規則,如適時打招呼、說再見等。再加強生活中的事例,多教他要有同理心,明白遊戲的目標是想大家都開心,規則只要參與的小朋友接受便行了,有時一起同意稍改一下,不是一樣快樂嗎?
2、告訴他,大伙聚餐就是想大家分享各自遇上不同的人事,而不是單獨看書,應在其他時間閱讀。當大家吃得差不多時,爸媽應該給孩子一個清晰具體的提醒﹕「我們吃完了,打算5分鐘後就走了,你看完這一頁就要收拾好。」過了2分鐘,看看他做到沒有,若沒有,就要再認真清楚地告訴他,並要得到他正面的回應。
這種有清晰路線圖的安排,正正針對孩子喜歡仔細程序步驟的特性。過程不可能一蹴即至,家長要以正面角度欣賞孩子的進步,就能逐漸改善他的表現。
資料提供﹕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姜源貞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