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個禮拜三,曼聯領隊費格遜宣布退休,震動整個球壇,因應「評台」的邀請,寫了一篇有關費格遜領導學的文章。文章大致內容如下:
費格遜管理球員有一手
過去10多年,在芸芸眾多英超教練中,論戰術修養最好,未必一定是費格遜,有人會數摩連奴,甚至有人會數早年的賓尼迪斯,這點我們無謂爭論。但有一點卻令費爵爺的地位如泰山北斗一般,無人能比,那就是他的權威人格,以及把一個又一個有天分但卻頑劣的年輕球員,雕琢成器的能力。最佳例子當然是當年從曼聯青年軍中提拔了如碧咸、史高斯、畢特、尼維利兄弟等,一手一腳建立了「費家軍」費格遜寶貝,並領他們去打天下,最終在1999年拿下英超、英足總、歐冠盃「三冠王」。
正如前曼聯超級鋼門舒米高(Schmeichel)所說:「世上有數以千計更佳的領隊,但談到管理,尤其是處理人的問題,沒有人比費格遜更好。」(There are thousands of better coaches. But management? The handling of men? There's nobody better.)
費爵爺對足球擁有無盡的激情,但卻也脾氣火爆。例如當年他把球靴迎面擲向碧咸,令這位「萬人迷」小生險些破相,導致本來情同父子的兩人全面決裂,碧咸才無奈出走皇家馬德里,讓人黯然。費格遜外號「風筒」(hairdryer),諷刺他愛近距離大聲訓斥球員,對方的頭髮甚至會因他呼出之口氣而被吹起。
脾氣作為一種領導策略
但《金融時報》著名足球評論員Simon Kuper卻分析,爵爺的火爆脾氣,原來只是工具,是其領導策略的一部分,這是學自網球名將麥根萊(McEnroe),後者在自傳中曾透露,他把自己的脾氣當作策略般運用,用來刺激或震懾對手,但到了關鍵時候,如進入決賽時,他便會收斂脾氣,讓自己冷靜下來。至於費格遜,則是用脾氣來讓人敬畏,以至被震懾,尤其是他的球員。
事實上,他是一個控制慾十分強的領隊,他要完全掌控自己的球員,對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瞭如指掌,甚至包括他們的如廁習慣,若然發現一個球員如廁頻頻,他便會追查,看看他哪裏出了問題。
有這樣的一件往事:
1992年,當時爵爺正在參加一個足球界的晚宴,和一群老友把酒言歡,但當有人向他「報料」說他最看好的一位新星傑斯在參加一個性派對時,他立時為之色變,怒氣冲冲的驅車到現場,把傑斯帶走,從此傑斯再也不敢參加類似聚會了。傑斯事後回憶說:「當你長大和成熟後,就會感激費格遜所做的了。但他當時對我來說實在是一場噩夢,只要你和朋友周末外出,事後,他都會告訴你他知道你去了哪裏,你喝了些什麼,你和誰在一起,對此你只能哀嘆:『天啊﹗他是怎樣知道的﹖』費格遜似乎無所不知。」
爵爺甚至連傑斯剃鬍鬚都要管,只要後者一剃鬚,他就會斷定後者前一晚定是出了去夜蒲,如果傑斯否認,爵爺就會質疑他為什麼要剃鬚,讓後者哭笑不得。
費格遜的斧頭
爵爺真的頗為專橫,傑斯是正面例子,但負面例子卻也一籮籮:他會因為碧咸終日在名氣界拋頭露面,而怒不可遏,發生更衣室飛靴事件,甚至最後把這個天國逆子趕出家門;他也會因為後防悍將史譚出了一本自傳,書內講了些爵爺不想聽的話,遂二話不說,把他無情賣到拉素;他也會為堅尼接受「曼聯電視」訪問時,狠批陣中多名球員如里奧費迪南、奧沙、費查及阿倫史密夫近况差劣,而索性把這名衣鉢弟子也掃地出門……
他不會容許任何球員挑戰他的權威,更遑論行差踏錯,正如英國傳媒說:「費格遜舉起大斧時從來不會猶豫。」(Ferguson does not hesitate to axe players if they cross his path)但至低限度,曼聯的年輕球星都潔身自愛,循規蹈矩,踢起波來十分專業,沒有讓足球墮落和沉淪。結果爵爺把一個又一個壞孩子如簡東拿、傑斯、C朗拿度、朗尼等,培育成一代巨星。
為何費格遜能,其他卻不能?
文章刊出之後,有朋友問我,這些領導要訣可能其他教練都曉得,那麼為何費格遜就能壓得住場,而其他領隊就不見得可以同樣成功呢?這裏又牽涉另一個問題,筆者在本文再加一個補充。
說來可能比較弔詭,球員不敢挑戰費老權威,不敢嘩變,是因為他太過聲名顯赫,如泰山北斗,於是球會紀律嚴明,上下一心,因此能夠取得佳績,同時,球會成績斐然,又反過來為爵爺增添聲望和權威,這便恍如一個良性循環。
這就是所謂「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也就是:「凡只得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相反,凡擁有多的,卻還要給他更多,讓他多多益善。」亦即是所謂「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道理。
費格遜並非沒有經過危機,那就是當初他加入曼聯,還未為自己建立和累積足夠權威的時候。
費格遜也經歷過命懸一線的時候
想當年,1986年費格遜加盟曼聯,直到1988至89的球季,球隊還是連一個冠軍都沒有拿過。那個球季曼聯也是輸得一塌糊塗,當時殺聲震天,傳媒、球迷紛紛加入「倒費」大軍,更在奧脫福球迷揚出巨型「倒費」的橫額,正當命懸一線的時候,1990年1月7日,他迎來了改變命運的一天,曼聯在一致看淡的情况下,以1:0擊敗了榜首強隊諾定咸森林,在足總盃的奪冠路上踏出大大的一步,最後更順利奪標,費格遜才可以喘一口氣,安然渡過其曼聯生涯中最嚴峻的危機。在等了7個球季之後,曼聯終於在1992至93的球季奪得聯賽錦標,從此曼聯雖然偶爾經歷調整期,但總的來說仍稱得上一帆風順。
當時普遍認為,如果在那決定命運的一役,球員Mark Robins沒有射入那個關鍵入球,曼聯被淘汰,費格遜應該會被解僱,那麼之後曼聯20年的命運就會改寫。
費格遜在奪得首個錦標(足總盃)之前,球會老闆忍耐了他4個年頭,但今天大球會的老闆,又有幾多個有如此的耐性呢﹖
曼城老闆的無情
本周一,曼聯的同市宿敵曼城解僱了其領隊文仙尼。在三年半執教曼城的生涯中,文仙尼共拿了一個英超聯、一個足總盃、一個慈善盾共3項冠軍,成績殊不俗,但因今屆四大皆空,一個冠軍也拿不到,以及連續兩屆歐冠盃分組賽階段出局,便遭痛下殺手,曼城老闆可謂頗為無情。
如果當年費格遜的老闆是今天曼城的老闆,我相信那個傳奇一定不會出現。一季都等不及,更何况4個球季?
費格遜在曼聯領軍共26年,在同一期間,曼城合共撤換了15名領隊。領隊愈是轉換頻頻,球員也愈不會敬畏領隊,「臭馬」如泰維斯和巴洛迪利等球星,便常常公然落文仙尼面,這樣的一支球會,還如何能做到紀律嚴明,上下一心?成績又如何可以穩定和理想?
今天足球圈愈來愈商業化,很多球會已經上市,成績一旦滑落,便會影響股價,讓領隊遭受很大壓力,行為也因此變得愈來愈短期化。另外,球星身價愈來愈高,動輒幾千萬鎊身價,他們為球會帶來巨額商業贊助、廣告和紀念品收入,這些金錢收益,往往比球賽勝利帶來的利益,更為現實和直接。慢慢地,球星的地位甚至開始凌駕球會領隊之上,後者亦漸失去駕馭球星的能力,球會最高領導層往往會偏袒大牌球星,甚至在被迫「攤牌」時,寧願犧牲主帥。
近年,球會領隊縱使曾立下汗馬功勞,因一時失利而慘遭棄之如敝屣的例子,除了文仙尼外,比比皆是,例如上個球季,車路士在領隊迪馬堤奧帶領下,一償多年心願勇奪歐冠盃,但今季季初幾場比賽失利後,迪馬堤奧便被班主艾巴莫域掃他出門。
球壇變得功利 費格遜傳奇可一不可再
另外一個著名例子,便是當年的意大利國際米蘭的班主莫拉堤(Moretti),他試過在9 年間總共換了11個教練,基本上是一年一個,無人能夠做得長。他不僅花費巨額工資請來球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兒子,常常請他們到家吃飯,把酒言歡,更縱容他們私下以至公開大談主教練的無能,甚至連記者亦都可以到其辦公室,就教練表現說三道四一番,令教練毫無半點權威和尊嚴。莫拉堤更對這些意見「從善如流」,不斷更換教練。結果,那10年,亦是國米成績最差勁的年代。
所以費格遜應該多謝當年聘請他的班主Martin Edwards,後者在最大風大浪,面對球迷排山倒海壓力時,仍然對他作出堅定的支持。但那已經是一個逝去的年代,因此,費格遜的傳奇可一卻不可再,而文仙尼式的人情冷暖,卻會每天不斷的上演。
蔡子強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