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急症醫護出書 述災難生與死 南丫海難前線救人 不忍派「黑卡」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14日 21:35
2015年07月14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病人傷者的生與死,很多時取決於急症室一刻的搶救。成立30年的香港急症醫學會今年推出新書細說急症室歷史,包括蘭桂坊人踩人致逾80死傷的慘劇教訓,促使公立醫院改革應對災難,間接令3年前南丫海難一役救援及時。曾在海難現場救援的急症醫生難忘當日多名傷者已無生命氣息,卻不忍在為傷者分流時派出「黑卡」宣告其死亡,堅持發出代表重傷的紅卡繼續搶救。


明報記者 梁杏怡

急症醫學會趁今年成立30周年,推出新書《生命邊緣的守護者——急症醫護最前線》,收錄30多名急症醫護的故事。該書主編、急症科專科醫生鍾浩然稱,急症科常經歷生死,少不免處理各大型災難和意外,而香港公立醫院現有災難緊急應變機制,一旦啟動便要全院醫護待命(standby)救援,原來完善機制背後是汲取過嚴重意外的教訓。


蘭桂坊慘劇促急救機制改革

1993年元旦倒數,蘭桂坊發生人踩人慘劇,導致21死63傷。鍾浩然獲前輩告知,當日傷者全部送到最近的瑪麗醫院,惟當時通訊不發達,半夜難即時聯絡所有醫生回到醫院參與救援,人手不足令醫院釀成「大災難」,翌日有「20多具屍體堆在醫院」,自此便有所改革。


1996年嘉利大廈五級大火、2003年屯門公路雙層巴士墜橋等意外,公立醫院亦有啟動災難應變機制,而2012年造成39死92傷的南丫海難當晚,亦至少有4間醫院啟動機制,是有紀錄以來最多醫院的一次。


瑪麗醫院急症科駐院專科醫生張健碩亦在書中分享南丫海難救人經歷。瑪麗院當晚8時多收到通知,張是當日的當值醫生,即穿上熒光救援衣,拉着急救手拉車,以緊急醫療隊員身分趕赴現場,臨行前急症室最高負責人贈他應急「錦囊」——先喝水和上洗手間。張形容這是他在急症室多年聽到「最有用的一句說話」,結果他當晚留守至凌晨1時半才回到急症室。


張又稱,緊急醫療隊需即場為傷者以4種顏色卡分流,按其傷勢嚴重程度分為黑(已死亡)、紅、黃、綠4級,並為「紅卡」的重傷者優先急救。他最記得有兩艘消防船及一艘水警輪分別把兩名重傷者送至碼頭,他接收傷者後便用真空吸管清理其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和海水等,再插喉供氧。


張稱,這兩名傷者當時已無生命氣息,本應屬於「黑卡」類別,但他考慮到當時無其他傷者等候,只餘一名剛到的遇難者需搶救,為顧及家屬感受,且遇溺傷者需更長時間搶救,故即使存活機會渺茫,他仍把傷者判為「紅卡」,全力搶救至最後一刻。


鍾浩然形容這是本港「10年發生不到一次」的大災難,他當晚遠在新界,未獲指令回院,看直播也感不安。他說急症科醫生一定想在意外時救急扶危,如台灣粉塵爆炸,深明燒傷者康復路漫長,心裏也不好受。他期望此書可推廣大眾對急症科的認識,並鼓勵前線同事士氣。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