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幾年,內地併購團的兩股最大勢力,一是互聯網、二是保險資金。前者憑着馬雲、馬化騰效應,染雲又染騰,一度為市場添熱鬧,概念熱炒,股價「騰雲」駕霧,但熱潮與瘋狂過後,大部分風頭一時無兩的股份,已淪為一堆又一堆蟹貨。
若論併購規模及以金額計算,保險企業其實比互聯網公司有過之而無不及,橫向收購、或近年一宗又一宗的海外物業市場掃貨大行動,動輒數以十億至百億計也而面不改容,只不過市場獨愛留意馬雲的一舉手一投足而已。
科網保險企業 成兩大資金來源
打從上周南豐集團近乎悉售遠洋地產(3377)股權,由安邦保險接貨;前海人壽高調奪得萬科大股東地位,市場對險企近期接連的動作,開始有了較多注意。數頻密程度,肯定首選安邦,無論區內以至海外保險同業的收購、加上在內地的入股行動,短短一星期可以用上200億,先後動用資金合共千億元以上計,某程度上,安邦根本是一隻非互聯網的阿里巴巴,當然,它們缺少的是點石成金效應。
無論安邦、前海人壽、富德生命、甚至生命人壽集團,代表的是內地保險業的新勢力,尤其是短短幾年內冒起的安邦,有本事匹敵老牌央企華潤——四處入股換來是相關公司冷淡或敵視對待,情况既是有趣,而是否意味中央扶植新勢力,試圖以舊換新值得關注。
安邦崛起 似是中央扶植新勢力
再者,純粹從陰謀論角度出發,安邦、前海人壽均被內地媒體說成背景神秘,誰是幕後最終話事人亦在在成疑,內地企業的成功如果是建基於關係網、及權重一方傾斜度的話,最大風險亦是關係網所在,即企錯邊、泊錯碼頭。既然如此,作為新晉而又背景神秘的險企,收購、入股實力企業,壯大自己之餘,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買個安全網,只要手持的企業愈大、行業愈舉足輕重,間接上亦令本身更安全、或更少機會被搞跨。
其實,在實際資金投放方面,險企收購亦屬自然不過的商業安排。很簡單,內地保險行業,無論產險或壽險,獲得的資金均屬長期為主,短則都有三、五、七年,壽險保單資金動輒更是幾十年,從來都是製造交易收益的最大本錢。正因如此,單是今年首十個月,內地保監會最少收到約100宗保險牌照申請,而來自上市企業的申請當中,超過20家是房地產企業,說穿了,一切都是為錢而來。
企錯邊風險大 須四出壯大實力
內地政策多多,個個行業都要改革,但談得最實在者,正正是推動健康險、養老險的政策,稍為一則稅務優勢,保單銷售即爆上,長期資金池潛在供應亦大增,大家於是都正在對這批錢打定主意了。
著名獨立股評人
[胡孟青 青出於婪]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