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臨近年尾,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時裝店也清貨大減價,這間低至七折,那間更低至五折,寫稿之際,手機亦傳來某時裝品牌年度further sale勁減信息。
新一年習慣去舊迎新,節日氣氛加上減價優惠,令人難以抵受誘惑,繼續買買買。
衣櫃多了新衣物,舊衣的下場會是如何?
綠色和平指出香港人每年棄置十一萬噸紡織物,相等於每分鐘扔掉約一千四百件T-shirt。
過度消費不止增加堆填區的壓力,也隨時成為增加溫室氣體的兇手。
香港人有多愛買衫?不妨看看自己的衣櫃,「衣櫃中有多少件衣服過去一年沒有穿過?有沒有未剪牌的?如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件衣服,有很多過去一年沒有穿著,又或有未剪牌的,依然覺得自己不夠衣服而要買,好多時是因為我們仍未管理好自己的衣櫃,未了解自己擁有的衣服。」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鄧敏琳(Bonnie)最近經常問身邊朋友這些問題,希望人反思過度消費。這位年紀輕輕的九十後,兩年前獲香港青年服務大獎時,在特首梁振英面前,要求政府「跟着民意趨向去施政」。今年加入綠色和平後,關注石首魚花膠走私,近日呼籲人不要過度消費。
轉為二手衣物 延長衣服壽命
英國資源效率的領導機構WRAP於二○一二發表了Valuing our clothes報告,對英國人購買衣服習慣進行全面調查,了解市民用多少錢買衣服?哪些衣服過去一年沒有穿著?會掉多少件衣服?有多少人願意購買二手衣物等。他們針對衣服而非紡織物,因此有準確數字,令人覺察問題嚴重性,也定下目標,希望到了二○二○年,衣物的碳足迹,棄置量等能減少15%。WRAP也建議市民洗衣的理想溫度和正確方法,延長衣服壽命,此外亦提高公眾意識,衣服買回來後應怎樣處理,怎樣管理好自己的衣櫃。鄧敏琳建議政府可仿效英國,了解問題,對症下藥,作出對策。
沒適當政策 舊衣回收出路少
衣物棄置量高,惟回收率連年下跌至3.9%,她批評政府推動回收舊衣不力,「本港回收舊衣政策落後、舊衣回收出路少,導致大量衣物送往堆填區」。市民捐贈舊衣,其中一個方法是放在政府於社區設置的「社區舊衣回收箱」,鄧敏琳認為並不足夠:「香港沒有任何針對處理舊衣回收政策,政府於二○○六年在社區添置舊衣回收箱,因當年有人在街上非法放置舊衣回收籠,將收到的衣物牟利,於是政府在社區添置回收箱,並由四個非牟利團體營運。成個計劃始於杜絕非法回收籠,而非回收舊衣,所以此計劃是由民政事務署負責,而非環保署。」除了社區舊衣回收箱,政府會否有針對處理棄置衣物的對策,環境局及環保署在截稿前未作回應?環保署表示,在全港十八區逐步推展的「綠在區區」項目,首兩個投入服務的項目(「綠在沙田」及「綠在東區」)曾舉辦「以物易物」活動,便利巿民將有用的物品(包括衣物)重用或捐贈。 並會繼續透過不同的社區減廢項目,促進舊衣物回收及捐贈。
買衫前 先執執衣櫃
綠色和平調查發現,香港人每年棄置約十一萬噸紡織物。買得多,自然掉得多,她分析當中原因,認為或與速食時裝、網購流行,以及衣履物價指數下降有關,「速食時裝因價格相宜,令人不經意多買衣服,但很多質地不太理想,穿一兩季便不會再穿;在網購平台購買衣服甚為方便,而且選擇眾多,但網購衣物或會出現貨不對辦,或不合穿情况,造成浪費。再者,在消費物價指數中,醫療、教育、食品,私人房屋租金等消費物價上升,但衣履一項卻下降,種種原因,刺激市民購買衣服的意欲。」買得太多太快,會忘了自己是否有真正需要,鄧敏琳溫馨提示,「 買衫前,不如先執執自己的衣櫃。我們不是反對消費,但執好衣櫃後,買衫的意欲可能大減。」
減消費 換物或送出更奏效
「好多人捐衣服,或放在回收箱,以為已解決問題。其實recycle(回收)不會是解決問題根源的方法,也不是一個出路。」鄧敏琳說。珍惜衣物,減少過度消費,更實際。舊衣回收率連年下降,另一方面,回收舊衣市場亦不斷萎縮。從不同渠道回收而來的舊衣,經分類後可重用的舊衣,會於本地市場出售或以二手衣物形式出口到其他地區和國家。以往香港的回收衣物主要出口內地,但近年內地對二手衣物需求大減,加上內地近年嚴格執行廢物進口檢測標準,現時舊衣多出口非洲或東南亞貧窮國家,影響這些地方的製衣業。然而,非洲一些地方對進口二手衣物有嚴格限制,回收市場不斷萎縮。二手衣物除了放在回收箱,鄧敏琳認為透過換物平台和人交換或直接送出也是方法。
時裝 污染元兇
時裝除了帶來污染,與增加溫室氣體也有直接關係。
生產一件衣物需使用棉花或人造纖維等物料,而且用水量龐大,工廠亦會排放污水和廢氣,皮革衣物更牽涉畜牧業。「速食時裝,由製作至運到舖面出售,一般在七至三十日內完成,飛機貨運碳排放有多嚴重可想而知,回收衣服,又要運到外地。從生產衣服、出售以至回收,都涉及大量的碳排放。即使衣服直接落到堆填區,也會釋放甲烷,加速全球暖化。如果衣服含有毒物質,分解過程中,也有機會污染泥土和地下水。製作和棄掉一件衣服,兩邊同樣帶來污染。」
環保標籤 無毒時裝
每一件在時裝店上架的衣服,除了看得見的價錢牌,還有一張帳單消費者未必會看得見,那是環境的代價。綠色和平的「Detox無毒時裝」項目,揭示了製衣業的污染,製衣過程大部分亦含有毒化學物。鄧敏琳鼓勵政府主動監察情况,以及鼓勵業界標示是無毒時裝,鄧敏琳剛從德國回來,對此有更深刻的體會。
「外國很多地方也有針對衣物的環保標籤,例如德國很多店舖賣sustainable clothing,確保製衣工人沒有被剝削,用的物料也無毒或是有機物料,也不會用皮革,標明原產地,歐洲已發展這種銷售網絡。」
香港為什麼不流行?三百元買一件無毒時裝,或可買到五件淘寶網購衣物,你會怎樣選擇?「很多人會選擇後者,因為他們不知道生產一件衣服帶來的污染,最傷害環境的時刻,並非在他們眼前發生。」鄧敏琳說。
後聖誕執禮物大會
家中有不合穿的衣服,不妨帶到西九和人交換。西九文化管理局與本地換物團體「執嘢」,在西九「自由約」舉行「後聖誕執禮物大會」,歡迎市民把身邊用不着但品質良好的物品帶到苗圃公園與人分享,亦可執走其他參加者帶來的物品,同場還有音樂表演及工作坊。
日期:12月27日(今天)
時間:下午2:00至晚上7:00
地點:西九文化區
活動網頁:www.westkowloon.hk/freespacehappening
文瓈鶢媔
圖疞韘漵M平提供
編輯瘬移憪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一年習慣去舊迎新,節日氣氛加上減價優惠,令人難以抵受誘惑,繼續買買買。
衣櫃多了新衣物,舊衣的下場會是如何?
綠色和平指出香港人每年棄置十一萬噸紡織物,相等於每分鐘扔掉約一千四百件T-shirt。
過度消費不止增加堆填區的壓力,也隨時成為增加溫室氣體的兇手。
香港人有多愛買衫?不妨看看自己的衣櫃,「衣櫃中有多少件衣服過去一年沒有穿過?有沒有未剪牌的?如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件衣服,有很多過去一年沒有穿著,又或有未剪牌的,依然覺得自己不夠衣服而要買,好多時是因為我們仍未管理好自己的衣櫃,未了解自己擁有的衣服。」綠色和平項目主任鄧敏琳(Bonnie)最近經常問身邊朋友這些問題,希望人反思過度消費。這位年紀輕輕的九十後,兩年前獲香港青年服務大獎時,在特首梁振英面前,要求政府「跟着民意趨向去施政」。今年加入綠色和平後,關注石首魚花膠走私,近日呼籲人不要過度消費。
轉為二手衣物 延長衣服壽命
英國資源效率的領導機構WRAP於二○一二發表了Valuing our clothes報告,對英國人購買衣服習慣進行全面調查,了解市民用多少錢買衣服?哪些衣服過去一年沒有穿著?會掉多少件衣服?有多少人願意購買二手衣物等。他們針對衣服而非紡織物,因此有準確數字,令人覺察問題嚴重性,也定下目標,希望到了二○二○年,衣物的碳足迹,棄置量等能減少15%。WRAP也建議市民洗衣的理想溫度和正確方法,延長衣服壽命,此外亦提高公眾意識,衣服買回來後應怎樣處理,怎樣管理好自己的衣櫃。鄧敏琳建議政府可仿效英國,了解問題,對症下藥,作出對策。
沒適當政策 舊衣回收出路少
衣物棄置量高,惟回收率連年下跌至3.9%,她批評政府推動回收舊衣不力,「本港回收舊衣政策落後、舊衣回收出路少,導致大量衣物送往堆填區」。市民捐贈舊衣,其中一個方法是放在政府於社區設置的「社區舊衣回收箱」,鄧敏琳認為並不足夠:「香港沒有任何針對處理舊衣回收政策,政府於二○○六年在社區添置舊衣回收箱,因當年有人在街上非法放置舊衣回收籠,將收到的衣物牟利,於是政府在社區添置回收箱,並由四個非牟利團體營運。成個計劃始於杜絕非法回收籠,而非回收舊衣,所以此計劃是由民政事務署負責,而非環保署。」除了社區舊衣回收箱,政府會否有針對處理棄置衣物的對策,環境局及環保署在截稿前未作回應?環保署表示,在全港十八區逐步推展的「綠在區區」項目,首兩個投入服務的項目(「綠在沙田」及「綠在東區」)曾舉辦「以物易物」活動,便利巿民將有用的物品(包括衣物)重用或捐贈。 並會繼續透過不同的社區減廢項目,促進舊衣物回收及捐贈。
買衫前 先執執衣櫃
綠色和平調查發現,香港人每年棄置約十一萬噸紡織物。買得多,自然掉得多,她分析當中原因,認為或與速食時裝、網購流行,以及衣履物價指數下降有關,「速食時裝因價格相宜,令人不經意多買衣服,但很多質地不太理想,穿一兩季便不會再穿;在網購平台購買衣服甚為方便,而且選擇眾多,但網購衣物或會出現貨不對辦,或不合穿情况,造成浪費。再者,在消費物價指數中,醫療、教育、食品,私人房屋租金等消費物價上升,但衣履一項卻下降,種種原因,刺激市民購買衣服的意欲。」買得太多太快,會忘了自己是否有真正需要,鄧敏琳溫馨提示,「 買衫前,不如先執執自己的衣櫃。我們不是反對消費,但執好衣櫃後,買衫的意欲可能大減。」
減消費 換物或送出更奏效
「好多人捐衣服,或放在回收箱,以為已解決問題。其實recycle(回收)不會是解決問題根源的方法,也不是一個出路。」鄧敏琳說。珍惜衣物,減少過度消費,更實際。舊衣回收率連年下降,另一方面,回收舊衣市場亦不斷萎縮。從不同渠道回收而來的舊衣,經分類後可重用的舊衣,會於本地市場出售或以二手衣物形式出口到其他地區和國家。以往香港的回收衣物主要出口內地,但近年內地對二手衣物需求大減,加上內地近年嚴格執行廢物進口檢測標準,現時舊衣多出口非洲或東南亞貧窮國家,影響這些地方的製衣業。然而,非洲一些地方對進口二手衣物有嚴格限制,回收市場不斷萎縮。二手衣物除了放在回收箱,鄧敏琳認為透過換物平台和人交換或直接送出也是方法。
時裝 污染元兇
時裝除了帶來污染,與增加溫室氣體也有直接關係。
生產一件衣物需使用棉花或人造纖維等物料,而且用水量龐大,工廠亦會排放污水和廢氣,皮革衣物更牽涉畜牧業。「速食時裝,由製作至運到舖面出售,一般在七至三十日內完成,飛機貨運碳排放有多嚴重可想而知,回收衣服,又要運到外地。從生產衣服、出售以至回收,都涉及大量的碳排放。即使衣服直接落到堆填區,也會釋放甲烷,加速全球暖化。如果衣服含有毒物質,分解過程中,也有機會污染泥土和地下水。製作和棄掉一件衣服,兩邊同樣帶來污染。」
環保標籤 無毒時裝
每一件在時裝店上架的衣服,除了看得見的價錢牌,還有一張帳單消費者未必會看得見,那是環境的代價。綠色和平的「Detox無毒時裝」項目,揭示了製衣業的污染,製衣過程大部分亦含有毒化學物。鄧敏琳鼓勵政府主動監察情况,以及鼓勵業界標示是無毒時裝,鄧敏琳剛從德國回來,對此有更深刻的體會。
「外國很多地方也有針對衣物的環保標籤,例如德國很多店舖賣sustainable clothing,確保製衣工人沒有被剝削,用的物料也無毒或是有機物料,也不會用皮革,標明原產地,歐洲已發展這種銷售網絡。」
香港為什麼不流行?三百元買一件無毒時裝,或可買到五件淘寶網購衣物,你會怎樣選擇?「很多人會選擇後者,因為他們不知道生產一件衣服帶來的污染,最傷害環境的時刻,並非在他們眼前發生。」鄧敏琳說。
後聖誕執禮物大會
家中有不合穿的衣服,不妨帶到西九和人交換。西九文化管理局與本地換物團體「執嘢」,在西九「自由約」舉行「後聖誕執禮物大會」,歡迎市民把身邊用不着但品質良好的物品帶到苗圃公園與人分享,亦可執走其他參加者帶來的物品,同場還有音樂表演及工作坊。
日期:12月27日(今天)
時間:下午2:00至晚上7:00
地點:西九文化區
活動網頁:www.westkowloon.hk/freespacehappening
文瓈鶢媔
圖疞韘漵M平提供
編輯瘬移憪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