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早前聖誕節,令我想到一個老頭兒。這個老頭兒是幾歲我數不清,大大話話也年過100,卻能騎鹿車、爬煙囪,還背上滿載禮物的巨大背包,漏夜穿梭大城小鎮。有多少老人家矯健如斯?也許有,恐怕不多。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那麼香港不久就滿城寶貝了。隨着人口老化逐漸逼近,全民退保的討論如火如荼,什麼審查不審查、全民不全民正是城中熱話。可惜,焦點全錯了。
關鍵在這城市是否方便老人
70歲後,你給我每月一萬幾千要我活在個青年城市我可吃不消了:步伐我跟不上,科技我學不懂,兩塊錢乘車我怕阻了趕上班的人,郊外多美我沒力氣去看,醫療多先進我還是倒下了才喚白車,網購不會,我還想逛逛街,卻未知那年頭還有街舖沒有。
整個問題的關鍵在於,這裏是個方便老人的城市與否。我們是否有足夠的配套設施適合行動緩慢的老人家?有專為老人家設計的社區嗎?在這些社區裏,電梯、升降機的速度、商品的種類應該切合老人家的生活節奏和日常所需,也許有專為老人家而設的健康服務、上門的定期體檢、不匆忙的交通系統、社區活動、運動設施和教練,以及郊遊活動等。在這裏,老人家有完善的家居設計,既尊重私隱,又照顧到位。
太昂貴了吧?
一個鼓勵活潑、健康生活的配套,診治於初發的醫療政策正是世衛推崇的基層醫療概念,防患於未然正是減少重病人數和昂貴治療的最佳方法。這是個便宜的門路,非昂貴也。
其實,20年後的老人家相信不少也來自中產,有其積蓄和物業。簡而言之,他(我)們是能消費的一代。社會給我們適合的環境生活,我們不但樂於消費,還可以活得精彩健康。
與其爭執於審查不審查、全民不全民,倒不如開始研究老年友善社區(elderly friendly community);與其討論20年後給我多少錢,不如多鼓勵將來的老人家今天就未雨綢繆,若不能在經濟上準備,也在身體健康上下點苦功。這才是正道,才叫進取。當政掌權的,請停下來聽聽我這個將來的老頭兒幾句囉嗦吧!
作者是香港醫學會義務秘書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