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治食道功能失調 中大新法免開刀長青網文章

2011年01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1年01月21日 05:59
2011年01月21日 05:59
新聞類別
港聞
健康
詳情#

【明報專訊】吞嚥困難及持續胸痛,看似與普遍胃酸倒流的病徵沒有分別,但患者有可能患上較罕見的食道功能失調症。中文大學引入新的高解像度食道測壓儀來斷症,又提供最新的無創內鏡做食道手術,取代傳統要「開刀」的手術,成為全球僅數間能提供此技術的中心之一,迄今共治療4名患者,效果顯著,全部可在手術翌日進食。

食道功能失調症較為罕見,病徵包括食道失弛緩症、賁門括約肌高壓及全食道痙攣等。中大外科學系上消化道外科組主管吳國偉教授表示,食道功能失調症的病徵一向較難辨認,令診斷病情困難,幸好中大近年率先引入全新的高解像食道測壓儀(HRM),有助診斷食道功能失調,儀器比傳統檢查更能準確分辨食道構造及高壓情况。

天然孔道施無創手術 翌日可進食

確診食道功能失調症後,傳統的治療有兩種方法,包括進行食道賁門肌肉切開術,或內鏡氣囊擴張術。中文大學研究過兩種治療方法,比較68名患食道失弛緩症病人接受兩種手術後的治療成效,結果發現,腹腔鏡食道賁門肌肉切開術更能減低患者術後吞嚥困難、復發及重複治療的風險,減少整體症狀高達95%,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素;內鏡氣囊擴張術則可紓緩約70%的病情。

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引入一種全新的手法,做食道賁門肌肉切開術,經天然孔道施行無創內鏡手術(N.O.T.E.S.),使用了更具彈性的內鏡,改良了傳統的食道賁門肌肉切開術,避免在腹腔及胸壁「開刀」。

中大外科學系上消化道外科組教授趙偉仁表示,現時全球少於5個中心能提供此項技術,手術平均需約92分鐘,醫生在手術後第二天替患者做造影檢查,證實食道沒有出現滲漏,患者便能恢復進食,亦沒有出現吞嚥困難及痛楚等後遺症。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