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春佳節,在家吃團年飯是不少港人的慣常節目,但對於患有罕有運動神經細胞疾病的劉盛明來說,回家之路卻遙不可及。一年來他以呼吸機維持生命,由於不合資格申請綜援和缺乏其他醫療津貼,無法承擔外借呼吸機和聘請照顧者等每月逾萬元開支回家居住。香港肌健協會指出,正爭取關愛基金可惠及這群長期病患者,可讓他們餘生與家人相聚。
全港現時約有逾200名病人患有此類創傷性罕有疾病,但政府對此類病人支援不足。52歲的劉盛明3年前確診患病,除喪失工作能力,肌肉運動功能亦日漸惡化,腳部、手部逐漸不能活動。直至去年呼吸功能過度衰弱,劉盛明與家人商量後,選擇做手術開喉,並以呼吸機幫助維持生命。
由於疾病屬創傷性,永沒康復之期,劉盛明曾想過在手術前放棄生命,但一個信念成他堅持的原動力:「選擇繼續活下去,是希望手術後可以回家,與家人團聚生活。」
「若知不能回家 寧生命結束」
不過,手術完成至今一年,劉盛明仍然留院,每天只能躺在病牀上,望着醫院的四道白牆「等待生命完結」,坦言「回家的路已經很遠」。他稱,當初接受手術,院方未有清楚解釋離院是否可行,只給予數天時間讓他考慮是否接受手術,他從未想過「回家」會有如此多限制,「若當初知道不能回家,寧願生命結束」。
劉太解釋,若丈夫要回家居住,計算支出如聘請全職看護、租用呼吸機等,約需1.8萬元,以她個人月入8000元計算,家裏的經濟條件無法租借配套讓丈夫回家居住。她續稱,曾有想過替丈夫申領綜援,但由於家中子女均有工作,超出申請資格,現時已沒方法替丈夫完成回家心願。
回家開支月需1.8萬
協助肌肉殘疾患者的香港肌健協會組織幹事蘇美英指出,若以在公營醫院每天約3000元醫療費用計算,一個月開支需約10萬,資助患者回家養病費用反而較划算,但政府過去12年來因未有「常規化」處理此類病患,對長期病患者沒額外津貼支援,令他們喪失基本生存權利。她認為,政府應為合資格的非綜援全癱病人提供合適資助。
她續指出,協會於去年11月已向關愛基金提交建議書,期望基金了解此類疾病特殊性,設立罕有病支援類別,以長遠方式助患者以個人單位方式申領援助,租借儀器回家度餘生。不過,她擔心不少機構也期望透過關愛基金「分一杯羹」,政策或未能惠及肌萎病人。
明報記者 鄭穎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