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蘋果日報】【母親節快樂】在你心中,最佳男友需具備甚麼條件?坐車無時無刻都要挽着你的手?當你累極做家務時會叫你不要做?還是總不忘向你報告行蹤,甚至將每月收入悉數交給你保管?Vincent何榮新,就具備了以上條件。他是郭惠珍的唐氏綜合症兒子,也是她的最佳男友,由抱在懷裏的麵粉糰到三十而立;由兩歲幾仍軟癱在梳化不懂轉身,到成為舞團助教與媽媽拍檔翩翩起舞。六百分之一的機率,讓她遇上他,像命中注定,有眼淚有歡樂。這一天,聽着兒子咿咿呀呀的哼着《真的愛你》,嚷着要送給最愛的媽媽,眉開眼笑的郭惠珍說:有這個兒子,很快樂。
記者:呂麗嬋
攝影:何頴賢
明明是一個本應很悲的故事,59歲的郭惠珍,卻將它演繹得很溫暖。大抵遇強越強,從來是她的強項。倒帶回30年前生孩子那天與護士的對話,事隔多年,惠珍說依然記得清楚:「聽日要見醫生呀,惠珍。」「咩事?有事先要見醫生…」「係樣子嘅問題……」抱在懷裏的麵粉糰,細看扁口扁面,跟其他BB就是不一樣。只因30年前,唐氏綜合症還未正名,而是叫「蒙古症」。根據統計,平均每600個嬰孩中,就有一個是唐寶寶,郭惠珍遇上了,但她笑不出,只想哭。
「你閃閃縮縮,唔敢帶佢出去,更加咩都學唔到。」
「為何我不是那599個?」唐氏綜合症成因仍是個謎,是染色體出的問題。斜眼、扁鼻、肌肉張力差,手指短小及部份有癡肥傾向等,大部份是輕度或中度弱智。家族中從未有人患病,初為人母才28歲,未算高齡產婦,惠珍直言,滿腦子都是疑問,終日以淚洗面,帶兒子四出尋訪不同醫生,但每個醫生的答案也大同小異:食藥打針,都改變不了。「喊咗兩個月,但我知再難過,都要面對現實」。背着兒子去大口環兒童醫院輪候物理治療,等不及就去健康院叩門。
「兩歲幾,仍然坐唔穩,唔好話叫爸爸媽媽」。背着兒子東奔西跑,由住西邊街唐八樓搬到唐四樓再搬到堅尼地城:「貪呢度有(車立),背住佢行咁多層,頂唔順」。儘管不富裕,可幸一家人都很齊心,做運輸的丈夫擔起家計,主內的她,就每天揹着不懂走路的兒子,到處參加訓練課程。別的父母望子成龍,她的願望卑微得多:「希望佢學識照顧自己。」只是那些年,香港人對唐寶寶還沒太多認識,走在街上,總有人指指點點。惠珍直言有時會感到很難受,但就從沒想過要躲起來。
「喺特殊學校識咗嗰嫲嫲,佢話每次有人望佢孫女,就會叫人唔好咁辛苦,叫個孫企定畀佢望。」聽罷,惠珍真的照辦煮碗。「有次我同阿仔等校巴,有個人追緊巴士都掛住望我哋,咁我就截停佢同佢講:『你一路跑一路望好危險,我叫個仔企定俾你望就好。』」結果是對方是滿面尷尬,然後落荒而逃。「你閃閃縮縮,唔敢帶佢出去,更加咩都學唔到」。外界的眼光難不倒她,孩子的未來,才令這個最強媽媽感到困擾,畢竟特殊學校只能讀到18歲,走出避風港後何去何從,是唐寶寶以至智障人士永恒的難題。「唔可以一世都坐喺屋企……」現實卻是庇護工場排長龍,出外就業更不易。
問題暫時解決不了,就先讓兒子參加做麵包的興趣班,最初以為只是玩玩吓,想不到乖仔很認真,後來更被選為學徒,有工返、有薪酬,但難題又來了。「工場之前喺黃竹坑,我哋住堅尼地城,以前冇地鐵,要轉小巴,又要落車行一段路」。為訓練兒子,惠珍足足花了三個月時間教兒子坐車,每日來回反覆練習;又另外花了三個月時間「陪太子返工」,兒子上班,她就一個人在香港仔流連等接放工,每日如是。「小巴要叫落車,我由佢自己叫,試過有次見到個司機明明聽到,但扮冇聽到,我嬲起上嚟先忍唔住開口……」
由不放心到半放心,惠珍說,知道始終有日要放手。「我知佢已經學識,由佢自己返,但其實有段時間,我仍然偷偷哋跟住佢尾,等佢上咗車,隔幾個人先上去,唔畀佢睇到我」。說起「跟蹤兒子」的往事,惠珍忍不住大笑。像小和尚走過18銅人學滿師下山,到今時今日,Vincent每次到達或離開工場,都識得自動波向她報告行蹤。「其實佢每月出嘅糧,都會全部畀晒我……」說起這個「具備最佳男友條件」的兒子,與愛兒牽着手的惠珍笑得特別甜。
「佢有時係好窩心,過農曆年前我跌親個頭,縫咗七針,有次我想掛窗簾,佢就喝住我叫我唔好做,等佢或者爸爸幫我做……」語言表達向來不是Vincent的強項,但你以為他不懂?其實他早看在眼裏。就在Vincent八歲那一年,時年37的惠珍再次懷孕,別人說她勇,她說其實怕得要死。「抽胎水化驗,結果要等三星期,姑娘話冇事就寄信通知結果,有事先打電話。」。那三星期度日如年,每次手機鈴聲響起,都如命運判決。「就是報告話冇問題,生完之後,我第一時間問姑娘有冇事,佢答我冇事,幾好,我先比較放心」。
「因為阿仔,我有好多得着,見識咗好多唔同嘅嘢。」
走過最艱難時間,兩兄弟都長大成人,次子今年22歲,開始有自己的生活,但惠珍與Vincent卻仍是日對夜對。工場由黃竹坑搬到屋企附近,每日中午Vincent準時回家吃午飯;星期三是每周唯一的假期,兒子參加現代舞班,在聖雅閣福群會旗下的心飛舞團任助教,惠珍與兒子就母子檔上陣。「最初係好唔自然,但跳跳吓,個心就放開咗」。這天,她和兒子跟隨舞團,到沙田大會堂參加「國際舞蹈日」的公開演出:「因為阿仔,我有好多得着,見識咗好多唔同嘅嘢。」穿上印上「快樂」兩字的舞衣,子唱母隨,惠珍感恩的說。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記者:呂麗嬋
攝影:何頴賢
明明是一個本應很悲的故事,59歲的郭惠珍,卻將它演繹得很溫暖。大抵遇強越強,從來是她的強項。倒帶回30年前生孩子那天與護士的對話,事隔多年,惠珍說依然記得清楚:「聽日要見醫生呀,惠珍。」「咩事?有事先要見醫生…」「係樣子嘅問題……」抱在懷裏的麵粉糰,細看扁口扁面,跟其他BB就是不一樣。只因30年前,唐氏綜合症還未正名,而是叫「蒙古症」。根據統計,平均每600個嬰孩中,就有一個是唐寶寶,郭惠珍遇上了,但她笑不出,只想哭。
「你閃閃縮縮,唔敢帶佢出去,更加咩都學唔到。」
「為何我不是那599個?」唐氏綜合症成因仍是個謎,是染色體出的問題。斜眼、扁鼻、肌肉張力差,手指短小及部份有癡肥傾向等,大部份是輕度或中度弱智。家族中從未有人患病,初為人母才28歲,未算高齡產婦,惠珍直言,滿腦子都是疑問,終日以淚洗面,帶兒子四出尋訪不同醫生,但每個醫生的答案也大同小異:食藥打針,都改變不了。「喊咗兩個月,但我知再難過,都要面對現實」。背着兒子去大口環兒童醫院輪候物理治療,等不及就去健康院叩門。
「兩歲幾,仍然坐唔穩,唔好話叫爸爸媽媽」。背着兒子東奔西跑,由住西邊街唐八樓搬到唐四樓再搬到堅尼地城:「貪呢度有(車立),背住佢行咁多層,頂唔順」。儘管不富裕,可幸一家人都很齊心,做運輸的丈夫擔起家計,主內的她,就每天揹着不懂走路的兒子,到處參加訓練課程。別的父母望子成龍,她的願望卑微得多:「希望佢學識照顧自己。」只是那些年,香港人對唐寶寶還沒太多認識,走在街上,總有人指指點點。惠珍直言有時會感到很難受,但就從沒想過要躲起來。
「喺特殊學校識咗嗰嫲嫲,佢話每次有人望佢孫女,就會叫人唔好咁辛苦,叫個孫企定畀佢望。」聽罷,惠珍真的照辦煮碗。「有次我同阿仔等校巴,有個人追緊巴士都掛住望我哋,咁我就截停佢同佢講:『你一路跑一路望好危險,我叫個仔企定俾你望就好。』」結果是對方是滿面尷尬,然後落荒而逃。「你閃閃縮縮,唔敢帶佢出去,更加咩都學唔到」。外界的眼光難不倒她,孩子的未來,才令這個最強媽媽感到困擾,畢竟特殊學校只能讀到18歲,走出避風港後何去何從,是唐寶寶以至智障人士永恒的難題。「唔可以一世都坐喺屋企……」現實卻是庇護工場排長龍,出外就業更不易。
問題暫時解決不了,就先讓兒子參加做麵包的興趣班,最初以為只是玩玩吓,想不到乖仔很認真,後來更被選為學徒,有工返、有薪酬,但難題又來了。「工場之前喺黃竹坑,我哋住堅尼地城,以前冇地鐵,要轉小巴,又要落車行一段路」。為訓練兒子,惠珍足足花了三個月時間教兒子坐車,每日來回反覆練習;又另外花了三個月時間「陪太子返工」,兒子上班,她就一個人在香港仔流連等接放工,每日如是。「小巴要叫落車,我由佢自己叫,試過有次見到個司機明明聽到,但扮冇聽到,我嬲起上嚟先忍唔住開口……」
由不放心到半放心,惠珍說,知道始終有日要放手。「我知佢已經學識,由佢自己返,但其實有段時間,我仍然偷偷哋跟住佢尾,等佢上咗車,隔幾個人先上去,唔畀佢睇到我」。說起「跟蹤兒子」的往事,惠珍忍不住大笑。像小和尚走過18銅人學滿師下山,到今時今日,Vincent每次到達或離開工場,都識得自動波向她報告行蹤。「其實佢每月出嘅糧,都會全部畀晒我……」說起這個「具備最佳男友條件」的兒子,與愛兒牽着手的惠珍笑得特別甜。
「佢有時係好窩心,過農曆年前我跌親個頭,縫咗七針,有次我想掛窗簾,佢就喝住我叫我唔好做,等佢或者爸爸幫我做……」語言表達向來不是Vincent的強項,但你以為他不懂?其實他早看在眼裏。就在Vincent八歲那一年,時年37的惠珍再次懷孕,別人說她勇,她說其實怕得要死。「抽胎水化驗,結果要等三星期,姑娘話冇事就寄信通知結果,有事先打電話。」。那三星期度日如年,每次手機鈴聲響起,都如命運判決。「就是報告話冇問題,生完之後,我第一時間問姑娘有冇事,佢答我冇事,幾好,我先比較放心」。
「因為阿仔,我有好多得着,見識咗好多唔同嘅嘢。」
走過最艱難時間,兩兄弟都長大成人,次子今年22歲,開始有自己的生活,但惠珍與Vincent卻仍是日對夜對。工場由黃竹坑搬到屋企附近,每日中午Vincent準時回家吃午飯;星期三是每周唯一的假期,兒子參加現代舞班,在聖雅閣福群會旗下的心飛舞團任助教,惠珍與兒子就母子檔上陣。「最初係好唔自然,但跳跳吓,個心就放開咗」。這天,她和兒子跟隨舞團,到沙田大會堂參加「國際舞蹈日」的公開演出:「因為阿仔,我有好多得着,見識咗好多唔同嘅嘢。」穿上印上「快樂」兩字的舞衣,子唱母隨,惠珍感恩的說。
長青網 - 一站式長者及護老者生活資訊網站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