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育兒百科﹕孩子磨蹭難管教 清晰規則助達標(0-4歲)長青網文章

2013年05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3年05月08日 06:35
2013年05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兒子3歲,平日食半碗飯,都要把飯在口裏含10分鐘,最少磨蹭1小時,早上起牀刷牙又拖拖拉拉,每次總以哭鬧結束。我不想天天跟他糾纏,如何令他加快速度?


答﹕吃飯、睡覺起牀等,對3歲孩子來說,這是大人要求他們做的事,尤其在香港,有多少孩子真的感到肚餓了才吃飯?所以他們不會願意放下手裏的玩具去吃飯。故意拖拉的直接好處,就是讓自己享樂久一些,尤其每次最後都是由家長善後,孩子能藉吵鬧來得益,就會繼續如此做。


對年幼孩子的教育應以行動為主,孩子不肯吃飯,家長可轉為要求他收拾玩具,如果他自己延誤了吃飯時間,不但要餓着肚子,還會切實地停止了他已享有的「得益」,便會意識到定時做指定的事,建立時間觀念。


要改變孩子拖拉的習慣,必先向他們說明做這些事情的好處,例如吃飯為增添力量,有力應付各種活動;睡覺令身體和大腦休息,睡醒後更有精神和力量。而家長若能建立定時飲食作息的好習慣,孩子熟知生活流程,知道完成這個項目後,下一項是什麼,他就會更專注投入完成。


拖拉或因延長享樂指引不清

另一方面,家長宜從整體去看孩子這類瑣碎的偏差表現,哪些事會拖拉、哪些爽快做?自然摸索出他的興趣所在,藉此用作鼓勵,例如快點吃完飯便可踩一會單車,又或者準時抵達幼稚園,爸媽就會給他小貼紙,儲夠5張周末便有特別小獎勵。


有些孩子磨蹭,全因為家長所訂的規則、要求混亂,令他們混淆。家長可以觀察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或發現他在校內吃茶點、睡午覺、對老師的要求指令,全都迅速妥當完成,原因是老師的指示具體,要求清晰,例如要他們收拾好玩具,然後排隊洗手,再在餐桌前坐好……孩子清楚知道完成這幾項要求後,就有糕點吃,自然乖乖去做了。


小比賽增強動力

回到家中,環境放鬆得多,他做不好甚至不做,都總有人善後,就會失去動力去學好或做好。因此,應多給孩子練習時間,教他掌握操作的技巧,如怎樣穿衣服會快些,洗漱時怎樣可以既徹底又不浪費時間,如何整理玩具更方便取用,教曉他這些生活技能,他成功了自然會增加信心,若他受到讚揚也會分外受用。同時,最好消除其他令孩子分心的因素,如大人都要行動一致,開飯就要關上電視等,這樣,他自然懂得依循規矩。


家長也可讓孩子跟自己比賽,例如起牀,每天如實記錄他的花耗時間,每星期總結一次,令他訂下目標做好;在其他生活細節上都可以應用這些小技巧,孩子做得到,就要即時表揚和鼓勵他,增強他做好的動力。


專家解疑難撰文:姚樂兒

資料提供﹕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親職教育中心主任(註冊社工)廖李耀群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