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中國
詳情#
【明報專訊】根據內地《民法通則》,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即屬於侵犯他人名譽權。不過網絡世界操作敏捷,侵權人隨時可將相關言論刪除,受害人需盡量自行蒐集證據。
網友轉載 難尋始作俑者
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統計,該院近3年審結名譽權糾紛案166宗,其中涉及網絡名譽侵權的69宗,佔總數41.5%。該院法官禹海波說,由於侵權的言論可能會被網友轉載,大大擴大了後果和影響範圍。有些案件甚至無法追溯到初始或確定的侵權人,只能將轉載的相關網站告上法庭。
侵權人若將侵權文字或圖片刪除,受害人很難收集或保存證據。今次海淀區法院是主動找新浪調查取證,但若侵權行為在境外網站,取證就更加困難。北京市一中院呼籲探索網絡侵權引入「禁制令」制度,禁止侵權行為擴散。
網友轉載 難尋始作俑者
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統計,該院近3年審結名譽權糾紛案166宗,其中涉及網絡名譽侵權的69宗,佔總數41.5%。該院法官禹海波說,由於侵權的言論可能會被網友轉載,大大擴大了後果和影響範圍。有些案件甚至無法追溯到初始或確定的侵權人,只能將轉載的相關網站告上法庭。
侵權人若將侵權文字或圖片刪除,受害人很難收集或保存證據。今次海淀區法院是主動找新浪調查取證,但若侵權行為在境外網站,取證就更加困難。北京市一中院呼籲探索網絡侵權引入「禁制令」制度,禁止侵權行為擴散。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