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藝術」接連成為城中熱話,M+博物館購入艾未未以中指指向天安門的相片作品、在維港海旁現身的巨鴨、西九草地上的一堆《複雜物堆》……然後到下周登陸香港的首屆Art Basel。有人說近代藝術的重點就是提出問題,而這一系列的香港藝術事件,亦帶出一堆問題:何時開始香港人那麼熱中藝術?香港人眼中的藝術是什麼?藝術本質又是什麼?
巴塞爾藝術展是全球舉足輕重的藝術展,分別在每年6月在瑞士巴塞爾及12月在美國邁阿密海灘展出頂尖現代及當代藝術品。去年巴塞爾藝術展收購了Art HK主辦單位,今年在5月舉行首屆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首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分4個主要展區,Galleries是展覽的主要展區,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畫廊;Insights旨在呈獻亞洲重要藝術家的作品;Discoveries聚焦新晉畫廊,為它們提供展覽平台;Encounters則展示全球知名藝術家的大型雕塑裝置藝術。
4個主要展區各有特色
作為巴塞爾藝術展的亞洲分展,主辦單位亦刻意選擇讓更多區內的畫廊參與展覽,故在超過245間世界頂級畫廊參展名單中,一半以上的參展畫廊亦來自於亞太地區,強調巴塞爾藝術展對地區藝廊發展的重視。但說到最能代表巴塞爾藝術展的部分,則是Encounters一環。Encounters部分的展覽,由大會主導,找來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的首席策展人兼第13屆沙迦雙年展策展人長谷川祐子坐鎮,今次將會呈獻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的17件大型雕塑創作及裝置藝術作品。部分作品超過5米高,另一些則佔展覽空間超過70多平方米,分別在兩個展覽樓層展示。
大型雕塑裝置 可堪玩味
當中包括流亡法國的中國藝術家陳箴長達8米寬的裝置《Le Rite Suspendue/Mouille》(1991)(1a),在巴黎美術學院盡可能收集現成材料,如金屬、塑膠玻璃、水、泥土、沙、隨手可得的物品和顏料創作而成,希望能夠為觀眾重新塑造這所院校的自然力量;沒頂公司(2009年由藝術家徐震在上海創立)的最新雕塑裝置《Play 201301》(2013),形似哥德式教堂的懸掛雕塑作品,由各種色情道具製作而成,並覆以織物、皮革、乳膠、金屬和鐵鏈,整件作品使用日本色情綑綁技術「Kinbaku」加以固定而成;庄輝的大型雕塑《11 Degree Incline》(2008)(1b),是對北京圓明園的歷史性符號的複製;Laurent Grasso的霓虹燈文字裝置 《Visibility is a Trap》(2012)(1c),則直接引用了Michel Foucault在文章《Discipline and Punish》(1975)中詮釋的「Panopticism」理論,指無邊無形的權力控制;中國藝術家孫原和彭禹的攝影作品《Hong Kong Intervention》(2009),藝術家邀請100名菲傭拍攝他們工作地點的200張照片,每張照片都包含藝術家提供的一個玩具手榴彈。這些圖片與其參與者的背部肖像一起共同展示,以表現親密與疏遠、匿名與侵略之間的緊張關係;北京藝術家王郁洋的懸掛式雕塑《Determine》(2013),則通過三維建模軟體,將匿名的通姦故事變成一系列0和1的電腦編碼,將故事轉化成了一個三維模型……
「不合格」的藝術品
這一張清單,叫人想起某議員早前就西九M+博物館館藏事宜發表的「凡是不雅、淫褻,甚至有政治成分、侮辱成分的藝術品,都不屬於藝術品」言論。如根據其定義來衡量,以上提及的所有作品,幾乎都不可能成為展覽中現身的藝術品。因政治關係流亡法國的藝術家陳箴身分太敏感,不合格;《11 Degree Incline》令人記起中國歷史之恥,具侮辱成分;《Visibility is a Trap》或《Hong Kong Intervention》,都跟政治脫不了關係;而沒頂公司和王郁洋的作品,雖然沒有裸體,卻都跟情色有關。藝術,真的能夠從政治、情色中抽離嗎?
藝術不一定需要有政治的成分;但也不代表政治不可以存在於藝術當中。不少外國的傳統藝術畫作,其實都跟宗教和政治離不開,因為藝術本身,必定和藝術家的生活狀態和空間密不可分,而政治社會宗教等,莫不是生活的各種面向。我們看巨屎是巨屎,還是「複雜物堆」,然後質疑它算不算藝術,是因為我們都有了前設;巨鴨外形「膚淺」,但觀乎各港人瘋狂合照行為,可不也是解讀此時此刻香港人心理的上佳材料?在西九草地展出的英國藝術家Jeremy Deller的《佔據聖地》作品,以著名古蹟巨石陣為創作靈感,更容許遊人走到充氣彈牀上,便是個非常有趣的藝術例子——當代藝術並不是要大家躲在象牙塔中,按各種標準(如道德、法律、政治、文化)去批評,而是邀請大家參與其中,感受及反思作品與當下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或任何大家能夠在作品中看到的東西。
藝術離得開生活嗎?
不諱言,藝術家創作時會有其計算,但所謂「政治化」的,並不全是藝術品本身,也包括帶着此種審查眼光的人。有人會覺得硬要將政治抽離於藝術的人,不是有政治潔癖就是藝術白癡,又或者大家都喜愛站在道德高地對事物評頭品足,將所有事物都看成「政治」事件,所以才會有人覺得大衛像不雅,卻不會知道抽象派大師畢加索也是個政治人物,既是法國共產黨成員,也曾參與流亡法國的人民陣線政府藝術文化發展計劃。
其實藝術並沒有一個準則,也沒有那麼複雜,你看到、感受到什麼就是什麼。Insook Kim的《Saturday Night》(1d)可以是色情,也可以象徵空虛;MR.的《True To Myself, Poyo Mix, Append》(1e)主題是日式萌系的卡通人物,不也是刻下文化的反映?藝術並不止表象,還有意涵。如果大家都有這樣的深思,所有的東西,即生活本身就是藝術。如果大家都能理解,就不會妄語「什麼是孆ㄛO藝術」。
文 張曉冬
美術指導 John Wan
編輯 胡可欣
巴塞爾藝術展是全球舉足輕重的藝術展,分別在每年6月在瑞士巴塞爾及12月在美國邁阿密海灘展出頂尖現代及當代藝術品。去年巴塞爾藝術展收購了Art HK主辦單位,今年在5月舉行首屆的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首屆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分4個主要展區,Galleries是展覽的主要展區,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畫廊;Insights旨在呈獻亞洲重要藝術家的作品;Discoveries聚焦新晉畫廊,為它們提供展覽平台;Encounters則展示全球知名藝術家的大型雕塑裝置藝術。
4個主要展區各有特色
作為巴塞爾藝術展的亞洲分展,主辦單位亦刻意選擇讓更多區內的畫廊參與展覽,故在超過245間世界頂級畫廊參展名單中,一半以上的參展畫廊亦來自於亞太地區,強調巴塞爾藝術展對地區藝廊發展的重視。但說到最能代表巴塞爾藝術展的部分,則是Encounters一環。Encounters部分的展覽,由大會主導,找來東京都現代美術館的首席策展人兼第13屆沙迦雙年展策展人長谷川祐子坐鎮,今次將會呈獻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的17件大型雕塑創作及裝置藝術作品。部分作品超過5米高,另一些則佔展覽空間超過70多平方米,分別在兩個展覽樓層展示。
大型雕塑裝置 可堪玩味
當中包括流亡法國的中國藝術家陳箴長達8米寬的裝置《Le Rite Suspendue/Mouille》(1991)(1a),在巴黎美術學院盡可能收集現成材料,如金屬、塑膠玻璃、水、泥土、沙、隨手可得的物品和顏料創作而成,希望能夠為觀眾重新塑造這所院校的自然力量;沒頂公司(2009年由藝術家徐震在上海創立)的最新雕塑裝置《Play 201301》(2013),形似哥德式教堂的懸掛雕塑作品,由各種色情道具製作而成,並覆以織物、皮革、乳膠、金屬和鐵鏈,整件作品使用日本色情綑綁技術「Kinbaku」加以固定而成;庄輝的大型雕塑《11 Degree Incline》(2008)(1b),是對北京圓明園的歷史性符號的複製;Laurent Grasso的霓虹燈文字裝置 《Visibility is a Trap》(2012)(1c),則直接引用了Michel Foucault在文章《Discipline and Punish》(1975)中詮釋的「Panopticism」理論,指無邊無形的權力控制;中國藝術家孫原和彭禹的攝影作品《Hong Kong Intervention》(2009),藝術家邀請100名菲傭拍攝他們工作地點的200張照片,每張照片都包含藝術家提供的一個玩具手榴彈。這些圖片與其參與者的背部肖像一起共同展示,以表現親密與疏遠、匿名與侵略之間的緊張關係;北京藝術家王郁洋的懸掛式雕塑《Determine》(2013),則通過三維建模軟體,將匿名的通姦故事變成一系列0和1的電腦編碼,將故事轉化成了一個三維模型……
「不合格」的藝術品
這一張清單,叫人想起某議員早前就西九M+博物館館藏事宜發表的「凡是不雅、淫褻,甚至有政治成分、侮辱成分的藝術品,都不屬於藝術品」言論。如根據其定義來衡量,以上提及的所有作品,幾乎都不可能成為展覽中現身的藝術品。因政治關係流亡法國的藝術家陳箴身分太敏感,不合格;《11 Degree Incline》令人記起中國歷史之恥,具侮辱成分;《Visibility is a Trap》或《Hong Kong Intervention》,都跟政治脫不了關係;而沒頂公司和王郁洋的作品,雖然沒有裸體,卻都跟情色有關。藝術,真的能夠從政治、情色中抽離嗎?
藝術不一定需要有政治的成分;但也不代表政治不可以存在於藝術當中。不少外國的傳統藝術畫作,其實都跟宗教和政治離不開,因為藝術本身,必定和藝術家的生活狀態和空間密不可分,而政治社會宗教等,莫不是生活的各種面向。我們看巨屎是巨屎,還是「複雜物堆」,然後質疑它算不算藝術,是因為我們都有了前設;巨鴨外形「膚淺」,但觀乎各港人瘋狂合照行為,可不也是解讀此時此刻香港人心理的上佳材料?在西九草地展出的英國藝術家Jeremy Deller的《佔據聖地》作品,以著名古蹟巨石陣為創作靈感,更容許遊人走到充氣彈牀上,便是個非常有趣的藝術例子——當代藝術並不是要大家躲在象牙塔中,按各種標準(如道德、法律、政治、文化)去批評,而是邀請大家參與其中,感受及反思作品與當下個人與社會的關係,或任何大家能夠在作品中看到的東西。
藝術離得開生活嗎?
不諱言,藝術家創作時會有其計算,但所謂「政治化」的,並不全是藝術品本身,也包括帶着此種審查眼光的人。有人會覺得硬要將政治抽離於藝術的人,不是有政治潔癖就是藝術白癡,又或者大家都喜愛站在道德高地對事物評頭品足,將所有事物都看成「政治」事件,所以才會有人覺得大衛像不雅,卻不會知道抽象派大師畢加索也是個政治人物,既是法國共產黨成員,也曾參與流亡法國的人民陣線政府藝術文化發展計劃。
其實藝術並沒有一個準則,也沒有那麼複雜,你看到、感受到什麼就是什麼。Insook Kim的《Saturday Night》(1d)可以是色情,也可以象徵空虛;MR.的《True To Myself, Poyo Mix, Append》(1e)主題是日式萌系的卡通人物,不也是刻下文化的反映?藝術並不止表象,還有意涵。如果大家都有這樣的深思,所有的東西,即生活本身就是藝術。如果大家都能理解,就不會妄語「什麼是孆ㄛO藝術」。
文 張曉冬
美術指導 John Wan
編輯 胡可欣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