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港人研發電機突破 慳油兩成長青網文章

2015年07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7月14日 21:35
2015年07月14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推動環保私家車多年,惟各類環保車在技術上存在限制,例如充電時間長,電池容量有限,始終未能普及。有本港發明家改良混能車設計,重新設計以汽油發動的發電機為充電池注入源源不絕的動力,測試結果顯示較現時市面發售的混能車慳油20%。理大電機工程系教授鄭家偉認為該發電機設計取得突破,下一步會找投資者進一步研究提升發電機效率,並將科研成果產品化。


匿名者改良 可減混能車耗油

該發電機由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本港發明家研發,今年初製成一部小型原型機,交由理大電機工程系測試,已於5月完成。鄭家偉表示該發電機的發電效率高達85%,較一般小型發電機高出約兩成,若以汽油作燃料,耗油量可減少20%,加上該發電機容量達5千瓦,足以推動電動車的摩打,認為較適合應用於電動車上,故改裝了一部純電動高爾夫球車,加入新發明的發電機,將之變成混能車,發現技術上可行。


資料顯示,目前市面一款混能車的耗油量為每公升可行走24.3公里,若按目前油價計算,約為每公里0.6元;若採用新發電機,每公升行走里數會增至29.2公里,以同一油價推算,每公里成本只須0.49元。


鄭家偉說,市面的混合動力車起步、加速及低速行駛時以汽油引擎驅動,當高速行駛時轉用電動摩打,達到慳油效果。經改良的發電機由於效能大幅提升,可為充電池提供源源不絕的動力,不但較傳統混能車慳油,亦沒有純電動車需時充電的缺點。


浸水不短路 形狀極彈性

鄭家偉解釋,有關發明家利用電磁「拓撲理論」開發新發電機,重新排列摩打的磁石及軸承,不但效能提升,更擁有其他優點如浸在水中不會短路,安全程度極高;結構簡單容易製造,大量生產成本料與傳統發電機相若;形狀極具彈性,可以「搓圓㩒扁」應用於不同產品,例如「在門鉸活動位置加裝一部小型發電機,只要不斷開門及關門,就可發電」。


學者﹕有利發展民間發電

鄭家偉說該發電機效能高,除以燃油發動,特別適合以效能不高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力甚至海浪作為起動能源,只要輸入小量能源就可推動發電機,為電池注入源源不絕的電力,用於照明、空調,甚至取代電廠的發電機組。


他說,由於可再生能源技術愈來愈成熟,外國近年鼓勵市民自行發電,可避免電廠過早投資新機組,亦可分散故障引致停電風險,是國際大趨勢,香港可再生能源應用空間有限,高效能發電機或許是出路。


明報記者 馬耀森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