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的團結香港基金,繼上月發表「土地房屋」研究報告,昨發表「科技創新研究報告」,建議把研究資助局從大學資助委員會獨立出來,升格為獨立機構,專責處理大學科研撥款,並增撥500億元至「研究基金」,提高大學研究項目資助額,期望於10年內將政府科研撥款由現時每年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0.4%增加至1%。
教資會回應指出,基金的報告內容詳盡,他們會了解報告的內容和有關建議。研資局主席華雲生表示,報告提出的建議良好,但仍要與各大專院校和其他持份者溝通,探討箇中利弊。他說,目前研資局只有約20名員工,若要升格為獨立機構,人手將難以應付,加上現時負責的資助金額較少,一旦獨立後的運作是否符合效率,仍要進一步研究。他又強調,研資局的運作已非常獨立,不受教資會干預。
撥款比例落後星韓
負責研究的團結香港基金顧問、港科院創院院長徐立之指出,香港發展創新科技落後鄰近地區,並出現「斷流」,沒有持續發展的生態鏈。其中,在上游培育創科人才方面,目前港府的科研撥款只佔本地生產總值0.4%,落後於其他地區,如新加坡和韓國的0.8%。政府亦欠缺部門專責處理和科研有關的撥款申請。
目前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以整體補助金形式撥款予各大專院校,其中75%用於教學,25%用作研究。另外,教資會每年預留約7.億元供轄下的研究資助局(RGC),以「競逐資助模式」,撥款予大學研究項目。此外,政府在2009年成立180億元研究基金,由教資會負責監察,並把每年約10億元的利息收入交予研資局用作科研撥款。在2013/14年度,政府增撥50億元到研究基金,基金至今滾存230億元。
批過度看重論文數目
報告認為,由單一機構處理科研撥款,更能有效分配資源,因此建議把研資局升格為獨立機構,專責處理科研撥款,並大幅注資500億元,把研究基金由230億元增至730億元,每年透過利息收入撥款給大學的研究撥款,由現時約10億元,增至20億至30億元。
報告也批評現時教資會的撥款評審指標偏重學術理論貢獻,過於着重論文數目等,不利大學發展科研應用技術。因此建議教資會訂立新評審指標,參考英國等地經驗,把研究影響力、應用研究數目、專利技術和版權收益等納入撥款考慮因素,以鼓勵大學發展創科項目。
中下游方面,報告建議政府訂立與金融科技發展有關的法例,便利P2P借貸和眾籌(crowd funding)等,並調高科研投資的減稅額,吸引創科投資。報告又促請政府加快發展智慧城市,把免費Wi-Fi覆蓋全港,並開放政府數據,協助開發新軟件及應用程式等。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