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綠色生活﹕你諗得出,畀空間你實踐 新發明就這樣誕生!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2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20日 06:35
2015年12月2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油塘一處不起眼的工厦單位內,置有3D打印機、激光切割機、金屬切割機,以至各式木工及電動設備。


敞大的空間,有人用廢棄木自製聖誕樹、也有人在砌3D打印機;有的則用激光切割機製作聖誕杯墊;也有公司在這裏租下辦公室,研發以Led燈顯示3D影像和小型風力發電器。


他們互不相識,卻共聚一起,在同一空間實現自己的想法。


這種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的Maker Space(自造者空間)終於在香港出現。


不管你是發明家、設計師、工匠,或只是喜歡做手作的,不用擔心沒地方和設備,只要有好主意,也可到自造者空間,把想法付諸實行變成實物。


自造者空間 意念變實物

近年共同工作空間( co-working space)概念在各地流行,來自不同組織的工作者,共享工作環境和辦公室,減低創業成本。可是,如果要將一些意念變成實物,需要一些工具和設備幫手,自造者空間(Maker Space )便是提供空間與設備的一個地方,只要你想的出來,就能做的出來。


負擔得起的創新成本

自造者空間的興起,沿於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這股浪潮,從二○○六年在美國點燃,影響遍及全世界,歐美,以至內地、日本、台灣紛紛成立各具特色的自造者空間。美國第一所自造者空間TechShop,是自製軟件和硬件的集中基地,行政總裁Mark Hatch兩年前出版《全世界在瘋什麼自造者運動?》一書,分享不少自造者的個案,例如音樂人花三千美金研發出讓國家衛生組織採購的醫療設備;被裁員的文字工作者,在TechShop埋首幾個月便變成珠寶設計師等等,種種看似「奇蹟」的案例,在自造者空間實現。自造者空間的共享概念,令創新不需付上高昂成本,新鮮創意可以在這空間萌芽、研發,甚至生產。


為何揀香港?「這裏有很多條件有利創業」

法籍日裔發明家、環保工作者及創業家Cesar Harada,今年6月,將自造者空間概念在香港實踐,名命為工匠灣(MakerBay)。為何會選擇香港?「香港與深圳接近,而且香港稅率低,成立公司容易,在香港設計的產品,能迅速在深圳大規模製造,加上交通便利等因素,香港有很多有利條件創業,更加需要像Maker Space這樣的地方。」他創辦的公司正研發一艘「變形船」Protei,船體通過改變形狀來控制航行方向,有望Protei將來能成為一支自動船隊,在海上巡邏,以便清理海洋垃圾以及收集數據等,Cesar Harada既然有一個做研究的地方,於是與人分享,打造成自造者空間。


除了是發明家,關心環保的Cesar Harada同時也是一位TED fellow,經常在不同場合演講,鼓勵人熱愛科學,用創新方法去發現和解決與環保相關的問題。


每個發明,都會公開 好東西不怕人抄襲

在Maker文化裏,分享是重要一環,每個人也無私的分享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妙絕點子,自己動手完成實體物品後,透過網絡分享製造過程和想法,讓世界各地的人也能在這個社群汲取知識,嘗試做出自己想要的東西,並以自己的能力,回饋社群。


Cesar Harada的發明也是透過open source向所有人公開,有人曾問他,不怕被抄襲嗎?他卻認為:如果有人將他的設計加以改良,第三者又能把這產品改進,世界就是這樣變得更美好。


集各路達人 發揮專長

工匠灣不止給人實踐想法,他們更希望能建立一個社群,聚集喜歡自製,也喜歡與人分享和創新的人,透過科學和科技,對社會或環保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例如稍後會有『Make it Wheel滾動創新』工作坊,參加者由輪椅使用者的角度感受社區,再與志同道合人交流知識,研究如何改良輪椅和改善無障礙設施等,最後製作相關模型出來。」工匠灣經理Fiona說。


類似的形式也經常在外國舉行,這種活動稱為Makerthon,顧名思義,是自造者的(Maker)的馬拉松,活動聚集不同專長的DIY達人,用兩三天時間創作並發明一些東西。


工匠灣(MakerBay)提供的機器與工具(部分)

激光切割機

3D打印機

CNC鑼牀

木工機器:銑牀畍袌_鋸畍a鋸癯縮機畊k接器金屬切割機瑝q弧焊機鎅v槍㼄偎郋驉孆u業通風機

電動工具:電鑽瑝q鎚瑝q動鏈鋸瑝q圓鋸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