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志剛:醫療本土主義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24日 06:35
2015年12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的醫療制度百病叢生,但病源只有一個,就是醫生嚴重不足。香港每1000人只有1.7個醫生,遠低於其他已發展地區。澳洲是3.7,美國是3.2,英國是2.8,新加坡亦是2.8,韓國是2.6。在已發展地區中,香港的醫生人手幾乎是最低的。


朋友患了前列腺肥大,需要動手術。負擔不起私家醫院,唯有到公立醫院排期。要等兩年。一位婆婆要做白內障手術,輪候期是兩年半。這樣漫長的輪候期,無論醫生的專業水平如何世界一流,香港市民所享受的公共醫療服務也只是第三世界級的。


香港醫療真是世界一流?

何况香港的醫療水平真是世界一流嗎?還記得馬尼拉人質事件中下顎中槍的易小玲,在香港3年內經歷33次整形手術,全部以失敗告終,連進食咀嚼也不能,一直只能吃流質食物,過着非人生活。後來經介紹前往台灣接受外科手術,結果一次搞掂。手術3天後她已能再次嘗到咀嚼食物的滋味。她形容台灣的手術讓她重生。台灣的先進,狠狠摑了香港的醫療體制一巴。


手術是在台灣長庚醫院進行。這所醫院對香港人來說應該頗為陌生。新加坡倒是慧眼識英雄,長庚醫學院的畢業生毋須在新加坡考什麼試,便自動獲當地醫務委員會承認,可在醫院行醫。這是新加坡制度較香港優勝之處。


在香港,海外畢業醫生如果想在港執業,必須透過考試。於最近15年,該項考試的及格率平均為7%,每年有約10名海外醫生獲准在港執業。新加坡不以個別醫生的考試為甄選方法,而是甄選了全球共158所高水平醫學院,這些醫學院的畢業生,毋須考試,便自動獲新加坡承認。透過這渠道,新加坡每年吸納約400名優秀的海外醫生,讓獅城居民,病有所醫。香港每年吸納10名,而醫生數目對人口的比例之低,可說是香港之恥。


中國內地也有8所醫學院獲新加坡承認,包括武漢大學醫學部。我認識一位武大醫學部的醫生。她出生貧農家庭,自小就要在課餘時間幫父母務農。但她聰慧過人,小學時在農村以全鎮第一的成績入讀省裏的第一中學,然後以全省第一的成績入讀武漢大學醫學部,然後以班裏最優異的成績畢業,並留校任教,亦是武漢醫院的主任醫師。她來港交流時我問她有無考慮來港行醫。「當然有呀。但香港的執業試很難,我不敢考。」


她由小學一直到醫學部畢業,成績表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但是居然不敢考香港的執業試。以往我受醫療本土主義影響,看病一定看本港訓練的醫生,從來不看、亦看不起國內來的醫生。現在我懂得,在極端排外和保護主義的執業試中能夠順利過關的內地醫生,是優秀中的卓越,絕不會差過本港受訓的醫生。


新加坡不費分文解決「醫生荒」

培訓醫生的費用高昂,而且需要時間和各樣臨牀教學設備。在香港,培訓一名醫生需逾300多萬元, 絕大部分由納稅人支付。新加坡以開明的政策,不費分文便解決了「醫生荒」的問題。香港則受制於醫療本土主義和保護主義,繼續埋首沙堆。


面對人口老化和市民對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加的壓力,政府近年大力推動自願醫療保障計劃。但是醫生不足的基本問題如果不獲解決,而貿貿然推行醫保,就等於醫生數目沒有增加,而醫療消費則因為醫保而大幅攀升。結果是醫療水平沒有改善,醫療消費則飈升。唯一的獲益者就是保險公司和私家醫生。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