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就退休保障展開諮詢,從諮詢文件鋪陳表述和官員的解說,顯示政府對全民退保有所抗拒,刻意引導市民向「有經濟需要」方案思考。另外,兩日來為爭取全民退保的學者、團體和人士,顯得有點意興闌珊,表達不會參與政府諮詢之意。他們的想法值得商榷。全民退休保障從理論到其他國家地區的實踐,都被認為是應對退休保障的較佳制度,因此只要認為全民退保是對的、好的,就不應該抵制政府的諮詢,而是要積極參與,讓更多市民知道全民退保的好處。最重要是不能讓政府在這個議題輕易脫身。
政府抹黑全民退保
實際爭諮詢話語權
諮詢文件玩弄數字驚嚇,指出周永新教授團隊建議的「全民老年金」方案,50年後赤字高達5000億元,要大幅度加稅應付;政府屬意的「有經濟需要」方案,即使加稅和開徵新稅種,稅率輕微。諮詢文件無講明老年金方案的巨額赤字,是50年之後累積的數字,若每年分攤只需約50億元,並非不能負擔,而且所需經費只要各方面負擔一點,則即使加稅也並非不能接受。政府放大「不論貧富」方案的負面影響,顯然有引導市民反對、要將之消滅在萌芽狀態之意。
除了在諮詢文件「對付」全民老年金方案,官員還赤膊上陣,對做研究並提交報告的周永新教授諸多批評;其中一些說法,對周教授有貶損之嫌。例如說周教授對公共財政概念未透徹掌握、認為實施全民老年金而毋須加稅是不切實際、一些隨意說法並非認真研究學術的態度等。周永新是港大榮休教授,在社工和學術界享譽崇隆,2013年政府請他出山,帶領一個團隊為退休保障做研究工作和提交建議,現在卻有官員對他毫不客氣地批評,更質疑其學術水平和研究態度。這種逆轉取態,從外間看來,只能感覺到要殲滅全民老年金方案,是要從貶損寫報告的人開始。
周永新教授對官員的批評,反駁說自己在上世紀70、80年代已經參與公共財政討論,又說提出的修訂建議,全民老年金方案在2064年會有盈餘等。官員與周教授分別出席同一個電台節目,在不同時段隔空針鋒相對,對撼的火辣程度,在官員與學者的互動甚為罕見。
諮詢文件和兩日來官員的說法,顯示政府抗拒推行全民退休保障制度,只是政府不敢宣之於口;有官員還說什麼「全面改善退休支柱」,云云,以圖製造混淆視聽效果。勞工及福利局長張建宗「最坦白」,他說若通過「有經濟需要」方案,「現有25萬名長者領取長者生活津貼,六成人可即時過渡,每個月多領800多元,扶貧問題可進一步改善,而『不論貧富』方案的資源流失效應較大,令扶貧政策不聚焦」。在張建宗看來,今次諮詢就是「不論貧富」和「有經濟需要」兩個方案之爭,而政府屬意後者;因此,今次諮詢,既非全民退保,退休保障也說不上,實際上就是政府意圖新增一項長者扶貧措施,就算是應付了民間要求全民退保的壓力。
本來,若政府明言今次諮詢的目的,則爭取全民退保的團體和學者,在沒有期望下,也就沒有失望。只是政府卻不肯講清楚,仍然以「全面」概念包裝諮詢。這種移花接木、偷換概念的做法,絕不應該,並非光明磊落政府所應為。
進行informed debate
須有全面充分資料
政府花那麼大氣力對付全民老年金方案,其中一個可能是反映方案的合理性,容易得到較大認同和支持。「全民老年金」的融資方案,透過政府注資500億元,現時生果金、長津及長者綜援標準金額的開支轉移,再由僱主及僱員按照薪酬分3級,繳納月薪的1%至2.5%「薪俸老年稅」,加上後來補充的修訂建議,增設「不得每年離港超過90日」及「資產500萬元以下」等限制,周永新認為可以釋除財政憂慮,到2064年老年金尚餘592億元。按周永新團隊的計算,全民老年金方案可行又可持續,現在諮詢文件漠視其正面資料,放大其負面數據,使諮詢變得意義不大,因為不會出現informed debate,公衆在缺乏真確資料之下,難以作正確判別選擇。
職是之故,專家學者和團體不應輕言抵制政府的諮詢,反而應該積極參與。在正式的諮詢場合,條陳理析全民退休保障的好處和必要性,並仔細介紹老年金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讓公衆有機會接收全面信息,不為片面資訊所惑。政府意圖使全民退保概念從諮詢中消失,那麼有心人就要堅信全民退保給予退休長者有穩定而持續收入,是一個對長者好、對社會好的制度,則現在千萬勿心灰意冷。若抵制諮詢會,反而正中下懷,屆時政府或以在諮詢會沒有聽到相關意見為由,正式宣判全民退休保障死刑。因此,不應放棄,參與諮詢才是爭取全民保障的正確之道。
歡迎回應[email protected]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