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祥﹕楊偉雄局長 請你講清楚長青網文章

2015年12月2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12月24日 06:35
2015年12月24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特區政府幾經艱辛,終於獲得立法會通過成立創新科技局,楊偉雄走馬上任,負起推動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責任重大。他履新當天發表的「就職宣言」,就提出了九個重點工作項目,其中之一是把握「再工業化」的契機。


不久之後,在一次公開場合被問及何謂「再工業化」時,楊偉雄說:「機械人就是一例,因為我們人口老化,你需要有智能機械人,可能幫助老人家,這是其中一樣。其實這些例子佷多,但我不想說得太多。」


如何尋回失去30年的工業?

「再工業化」概念其實並不複雜,楊偉雄局長應該多講,因為這是他的九大工作重點之一,何解會「不想說得太多」?「再工業化」是多個發達經濟體在2008金融海嘯之後用來振興經濟的主要政策,它不是簡單地重振工業和製造業、吸引工廠回流,而是利用人工智能、機械人和數碼製造技術重建製造業,從事高端、高增值的生產。香港「失去」製造業已經超過30年,「再工業化」如何能夠在本地生根發展,相信不少人都有疑問,身為推動這項任務的局長,又怎能「不想說得太多」!


西方發達經濟體的產業升級過程,令製造業人口大減,產業鏈和生產流程都遷離本國,美國雖號稱「再工業化」成績斐然、就業崗位從海外回流美國,但從美國商務部的統計數字看,製造業佔美國GDP產值的比例從2009到2013年徘徊在12%上下,一直沒有超過2007年12.81%水平。至於製造業人口,在2009至2013年佔全國就業人口比例也沒有顯著增幅,沒有達到2007年的9.5%水平。再工業化成績如何,仍然有待觀察。


人才問題 港如何解決

人才是另一問題,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在他的「終極訪問」(見《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裏曾回答有關推動創新、研究與開發的問題,李光耀的答案是:「我們正嘗試進軍研究與開發……這非常困難,你需要一個龐大的人才庫。」他慨嘆新加坡這方面的人才不足。


人才以外,市場是另一個大問題,小型經濟體如新加坡(香港如是)缺乏一個有相當人口規模的內部市場,很難讓科創產品有足夠市場空間生存和發展,因此按李光耀的說法,新加坡的定位是服務跨國大企業,而不是主動培育自己的中小企業。


新加坡遇到的困難,香港如何克服?創新科技局可以為香港做什麼?希望楊偉雄局長多講、清楚地講。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