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7月03日 06:52
所屬社區
874
盈富基金(英文:Tracker Fund of Hong Kong,港交所:2800 )是在香港股票交易所買賣的交易所買賣基金 (ETF),是香港交易所上市的一種投資信託,其買賣方式像股票一樣,以500股為一手,股價大約是當日恆指的點數除以1,000。截至2019年2月1日,總資產淨值866.09億元,一年跟蹤偏離度+0.1062%。
盈富基金 公司類型基金成立1999年11月12日總部香港網站盈富基金
投資者可透過購入盈富基金,而買入代表恒生指數的證券組合。信託的目的是複製恆生指數的表現,包括回報率和價格。由於盈富基金是一個開放式單位投資信託,而且代表了50隻恆生指數成份股的實益權益,投資者可在香港市場最大的股票中即時獲得風險分散及承受。
基金的信託人為道富銀行及信託公司全資附屬公司State Street Bank and Trust Co. (Hong Kong) Ltd。
盈富基金給單位持有者提供定期派息(每半年一次)。
上市簡史編輯
1998年8月,香港政府因亞洲金融風暴在十個交易日內於公開市場以1,180億港元買入33種恆指成份股,以穩定聯繫匯率,擊退國際炒家。1998年10月,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了外匯基金投資有限公司,其功能之一為就該投資組合以一個有秩序的方式沽售提供意見。
在選擇沽售方案時,香港特區政府選擇了一個對股票市場造成最少影響的中性方案。最終,以交易所買賣基金為結構的盈富基金於1999年11月成立,成為香港特區政府沽售計劃的第一步。此方案不單能符合以上的要求, 還有助擴充香港資本市場的空間。道富環球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 (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 Asia Limited) 被委任為盈富基金的經理人,而美國道富銀行 (State Street Bank and Trust Company) 則被委任為信託人。
1999年11月,港府把購買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場。當時,盈富基金以 333 億港元(大約 43 億美元)的規模發行,為當時亞洲(日本除外)最大型的首次公開發售。透過盈富基金的首次公開發售及其後的持續發售機制,截至 2002 年 10 月 15 日止,大概有 1,404 億港元的恒生指數成份股通過盈富基金流回市場。
以下是一些評論:
曾經用「付託終身」來形容盈富基金(02800),意思是,如果大家不求「大富」,只求穩穩陣陣的「小富」,那麼,「盈富」是值得大家以身相許的,即是長期買入,或買入之後長期持有。
昨日(11月12日)是盈富基金上市20周年的大日子。如果用母親懷孕來比喻,盈富基金這個孩子,就在港府力戰大鱷的時候孕育出來的(生於亂世?),結果,懷胎十月之後,他在1999年11月12日正式出世。
當時盈富基金「重」12.88「磅」(招股價12.88元),到了昨日,他已經長大至27.2「磅」(昨日收報27.2元)。
我用財務計算機計一計,過去20年,盈富每年以3.8%的幅度增長,又或者說,每年複式回報3.8%。老實說,這個成績不算太好。不過,這還未計盈富每年提供的大約3-3.5%股息回報!
如果將兩者加起來,年回報大約6.8-7.3%左右。我同意,這仍不算很出色,但卻算及格吧,至少跑贏通脹和銀行存款。
在此,我想先補充一下盈富基金的誕生經過。
其實,現在回看,這個孩子的出現是有點「意外」的,也可以說是基於歴史因素。1998年時,政府因為打大鱷(索羅斯旗下的對沖基金狙擊港股)而被迫買入了很多藍籌股,即恒生指數成分股。由於大鱷看淡港股,並在指數期貨市場沽期指,又在貨幣市場沽空港元。要令他們輸錢,最好辦法就是買入港股,推高指數。
成功擊退了大鱷之後,為了全身而退(用今日的說法就是所謂的退市),政府想到以指數基金的形式,出售手上的大批藍籌股(每一份盈富基金包含了恒生指數的所有成分股),讓香港市民公開認購。
結果,在誤打誤撞的情況下,就孕育出香港首隻指數基金,或稱交易所買賣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而且,盈富基金是透過實際持有恒生指數50隻成分股(當時只有33隻成分股)去追蹤恒生指數的走勢,所以,理論上誤差最少,而以這種方式去追踪背後指數表現的方式,市場上稱為「複製策略」。
不過,我發覺,盈富基金過去5年的表現其實是倒退的,所以,如果妳在過去幾年才買入盈富,又或者在恒指處於高位時買入,帳面上可能要蝕錢的。那麼,我們還應該買盈富嗎?
盈富基金 公司類型基金成立1999年11月12日總部香港網站盈富基金
投資者可透過購入盈富基金,而買入代表恒生指數的證券組合。信託的目的是複製恆生指數的表現,包括回報率和價格。由於盈富基金是一個開放式單位投資信託,而且代表了50隻恆生指數成份股的實益權益,投資者可在香港市場最大的股票中即時獲得風險分散及承受。
基金的信託人為道富銀行及信託公司全資附屬公司State Street Bank and Trust Co. (Hong Kong) Ltd。
盈富基金給單位持有者提供定期派息(每半年一次)。
上市簡史編輯
1998年8月,香港政府因亞洲金融風暴在十個交易日內於公開市場以1,180億港元買入33種恆指成份股,以穩定聯繫匯率,擊退國際炒家。1998年10月,香港特區政府成立了外匯基金投資有限公司,其功能之一為就該投資組合以一個有秩序的方式沽售提供意見。
在選擇沽售方案時,香港特區政府選擇了一個對股票市場造成最少影響的中性方案。最終,以交易所買賣基金為結構的盈富基金於1999年11月成立,成為香港特區政府沽售計劃的第一步。此方案不單能符合以上的要求, 還有助擴充香港資本市場的空間。道富環球投資管理亞洲有限公司 (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 Asia Limited) 被委任為盈富基金的經理人,而美國道富銀行 (State Street Bank and Trust Company) 則被委任為信託人。
1999年11月,港府把購買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場。當時,盈富基金以 333 億港元(大約 43 億美元)的規模發行,為當時亞洲(日本除外)最大型的首次公開發售。透過盈富基金的首次公開發售及其後的持續發售機制,截至 2002 年 10 月 15 日止,大概有 1,404 億港元的恒生指數成份股通過盈富基金流回市場。
以下是一些評論:
曾經用「付託終身」來形容盈富基金(02800),意思是,如果大家不求「大富」,只求穩穩陣陣的「小富」,那麼,「盈富」是值得大家以身相許的,即是長期買入,或買入之後長期持有。
昨日(11月12日)是盈富基金上市20周年的大日子。如果用母親懷孕來比喻,盈富基金這個孩子,就在港府力戰大鱷的時候孕育出來的(生於亂世?),結果,懷胎十月之後,他在1999年11月12日正式出世。
當時盈富基金「重」12.88「磅」(招股價12.88元),到了昨日,他已經長大至27.2「磅」(昨日收報27.2元)。
我用財務計算機計一計,過去20年,盈富每年以3.8%的幅度增長,又或者說,每年複式回報3.8%。老實說,這個成績不算太好。不過,這還未計盈富每年提供的大約3-3.5%股息回報!
如果將兩者加起來,年回報大約6.8-7.3%左右。我同意,這仍不算很出色,但卻算及格吧,至少跑贏通脹和銀行存款。
在此,我想先補充一下盈富基金的誕生經過。
其實,現在回看,這個孩子的出現是有點「意外」的,也可以說是基於歴史因素。1998年時,政府因為打大鱷(索羅斯旗下的對沖基金狙擊港股)而被迫買入了很多藍籌股,即恒生指數成分股。由於大鱷看淡港股,並在指數期貨市場沽期指,又在貨幣市場沽空港元。要令他們輸錢,最好辦法就是買入港股,推高指數。
成功擊退了大鱷之後,為了全身而退(用今日的說法就是所謂的退市),政府想到以指數基金的形式,出售手上的大批藍籌股(每一份盈富基金包含了恒生指數的所有成分股),讓香港市民公開認購。
結果,在誤打誤撞的情況下,就孕育出香港首隻指數基金,或稱交易所買賣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而且,盈富基金是透過實際持有恒生指數50隻成分股(當時只有33隻成分股)去追蹤恒生指數的走勢,所以,理論上誤差最少,而以這種方式去追踪背後指數表現的方式,市場上稱為「複製策略」。
不過,我發覺,盈富基金過去5年的表現其實是倒退的,所以,如果妳在過去幾年才買入盈富,又或者在恒指處於高位時買入,帳面上可能要蝕錢的。那麼,我們還應該買盈富嗎?
留言 (0)
2020年07月11日 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