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
上載圖片(選填 (最大為:2 MB))
發佈
2019年09月23日 14:45
不經不覺Windows XP已消失多年
大定還記得不同年代Windows 開記聲音呢?
但大家可以去以下連結懷勉下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67&v=VHPKdRIkPyo
大定還記得不同年代Windows 開記聲音呢?
但大家可以去以下連結懷勉下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67&v=VHPKdRIkPyo

2019年09月02日 13:53
街名的故事:街道名轉名原來好兒戲!!!
在銅鑼灣的糖街最初是叫銀圓街,在1868年間,政府在這設立了一間造幣廠,便叫作銀圓街。但由於造幣廠的生意不如理想,所以在同年便把它停辦了。其後,怡和洋行以六萬元收購了造幣廠,並在這裏興建了東方煉糖廠來煉製白糖,因而改名為糖街。
在銅鑼灣的糖街最初是叫銀圓街,在1868年間,政府在這設立了一間造幣廠,便叫作銀圓街。但由於造幣廠的生意不如理想,所以在同年便把它停辦了。其後,怡和洋行以六萬元收購了造幣廠,並在這裏興建了東方煉糖廠來煉製白糖,因而改名為糖街。
2019年08月29日 15:04
同人撞衫撞袋已經好尷尬,更何況係撞名—重覆地名
香港雖然很小,但有很多地方名字是重覆的。重覆名字不是因為人為抄襲,重覆名字多是一些以環境來命名的地名,好像很多人也將位於農田中央的村落叫作田心,這「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例子很多,本分頁列出了部份相同地名的地方:
大埔船灣:
大埔東平洲
新界東北鹿頸
西貢上洋山
竹園:
西貢蠔涌
黃大仙
蓮麻坑
元朗近錦繡花園
李屋:
坪輋
大埔沙羅洞
大埔東平洲
大埔船灣
新界東北南涌
南山:
粉嶺流水響
大嶼山梅窩
索罟群島大鴉洲
西貢北港
沙田黃泥頭
所以以後別人告知與你同住係同一個地方時.千萬不要答:沒可能!我住了幾大年都沒有見過你。因為可能是同名但不同地區!
香港雖然很小,但有很多地方名字是重覆的。重覆名字不是因為人為抄襲,重覆名字多是一些以環境來命名的地名,好像很多人也將位於農田中央的村落叫作田心,這「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例子很多,本分頁列出了部份相同地名的地方:
大埔船灣:
大埔東平洲
新界東北鹿頸
西貢上洋山
竹園:
西貢蠔涌
黃大仙
蓮麻坑
元朗近錦繡花園
李屋:
坪輋
大埔沙羅洞
大埔東平洲
大埔船灣
新界東北南涌
南山:
粉嶺流水響
大嶼山梅窩
索罟群島大鴉洲
西貢北港
沙田黃泥頭
所以以後別人告知與你同住係同一個地方時.千萬不要答:沒可能!我住了幾大年都沒有見過你。因為可能是同名但不同地區!

2019年08月28日 16:11
街名的故事:緬甸點解會作為香港街呢???
緬甸台一條位於尖沙咀的街道,雖然它叫作緬甸,但這個緬甸並不是在東南亞的那個國家,而是德國中部的一個城市「明登」。事緣在19至20世紀初,該地有大批來自德國明登的居民聚集並居住在這裏,因此取明登的英文名「Minden」而命名為緬甸台。但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和德國是屬於不同的陣營,所以居住在該地的明登人搬遷了。後來,該地又開了一條新的街道,所以這條街改名為棉登俓「Minden Row」,而新開的街道就叫緬甸台「Minden Avenue」。
緬甸台一條位於尖沙咀的街道,雖然它叫作緬甸,但這個緬甸並不是在東南亞的那個國家,而是德國中部的一個城市「明登」。事緣在19至20世紀初,該地有大批來自德國明登的居民聚集並居住在這裏,因此取明登的英文名「Minden」而命名為緬甸台。但在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和德國是屬於不同的陣營,所以居住在該地的明登人搬遷了。後來,該地又開了一條新的街道,所以這條街改名為棉登俓「Minden Row」,而新開的街道就叫緬甸台「Minden Avenue」。

2019年08月27日 12:40
從故到今:愛秩序灣究竟有多愛秩序???
香港有很多地名都是用人名來命名的,大的有用前任事頭婆命名的維多利亞城、用港督堅尼地命名的堅尼地城,還有太子等等。當中就有一個小小的海灣,配上了一個幾有趣名字,她就是愛秩序灣。小時侯常常有一個「笑話」,住在愛秩序灣的人一定好乖,因為佢愛秩序……
愛秩序灣是位於香港島東區,筲箕灣以北,阿公岩以西的一個小小港灣,港灣現時已經因填海造地而消失。其實愛秩序灣的命名是以1843年來港的皇家工程師愛秩序少校(Major Edward Aldrich)而命名。應該有不少人聽過愛秩序少校為人很注重士兵的紀律,改善了香港的治安,所以就特此紀念他。但事情有這麼簡單嗎?愛秩序少校是不是單單因守紀律而聞名?
至於愛秩序少校愛守秩序的事跡,是發生在柴灣軍營的。由於當時香港不論是氣候、瘧疾、海盜及土匪都對英國士兵十分折磨,所以他們普遍的士氣和紀律都不好。少則醉酒鬧事打下交;重則打家劫舍。因為愛秩序少校嚴肅處理這些士兵,他把鬧事的士兵調到鳥不生蛋的地方駐守(調你去守水塘的概念?)又准許士兵暫時離開軍營,以避免疫情。最終士兵的紀律有好轉。更曾有傳言愛秩序灣山上有一所愛秩序廟,供奉少校以保佑海灣平安,遠離海盜;但這所廟應該是虛構的,山上的廟所供奉的應該是劉備和張飛才對⋯⋯
愛秩序灣是在1845年便以愛秩序少校命名,而愛秩序街則是在1931年命名。到了現在,如果想看少校的設計,我們還可以到赤柱的美利樓參觀一下。所以與其說愛秩序少校愛秩序,倒不如說愛秩序少校內心充滿對建築工程的熱愛。
香港有很多地名都是用人名來命名的,大的有用前任事頭婆命名的維多利亞城、用港督堅尼地命名的堅尼地城,還有太子等等。當中就有一個小小的海灣,配上了一個幾有趣名字,她就是愛秩序灣。小時侯常常有一個「笑話」,住在愛秩序灣的人一定好乖,因為佢愛秩序……
愛秩序灣是位於香港島東區,筲箕灣以北,阿公岩以西的一個小小港灣,港灣現時已經因填海造地而消失。其實愛秩序灣的命名是以1843年來港的皇家工程師愛秩序少校(Major Edward Aldrich)而命名。應該有不少人聽過愛秩序少校為人很注重士兵的紀律,改善了香港的治安,所以就特此紀念他。但事情有這麼簡單嗎?愛秩序少校是不是單單因守紀律而聞名?
至於愛秩序少校愛守秩序的事跡,是發生在柴灣軍營的。由於當時香港不論是氣候、瘧疾、海盜及土匪都對英國士兵十分折磨,所以他們普遍的士氣和紀律都不好。少則醉酒鬧事打下交;重則打家劫舍。因為愛秩序少校嚴肅處理這些士兵,他把鬧事的士兵調到鳥不生蛋的地方駐守(調你去守水塘的概念?)又准許士兵暫時離開軍營,以避免疫情。最終士兵的紀律有好轉。更曾有傳言愛秩序灣山上有一所愛秩序廟,供奉少校以保佑海灣平安,遠離海盜;但這所廟應該是虛構的,山上的廟所供奉的應該是劉備和張飛才對⋯⋯
愛秩序灣是在1845年便以愛秩序少校命名,而愛秩序街則是在1931年命名。到了現在,如果想看少校的設計,我們還可以到赤柱的美利樓參觀一下。所以與其說愛秩序少校愛秩序,倒不如說愛秩序少校內心充滿對建築工程的熱愛。

2019年08月26日 14:16
街名的故事:銀幕街與電影有沒有關係?
委身英皇道一旁的小街看來只是普通的食肆商廈走道,
原來天后的銀幕街是新世界戲院而命名。但在1923至1925年間,因拍攝1913年電影《莊子試妻》、被稱為「電影之父」黎民偉和兄弟在街上開設名為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其後,他們公司又創建了香港第一間華資戲院,名為新世界戲院。於是後來街道都因此而命名為銀幕街,以表示他們公司推動了香港電影業的發展。
委身英皇道一旁的小街看來只是普通的食肆商廈走道,
原來天后的銀幕街是新世界戲院而命名。但在1923至1925年間,因拍攝1913年電影《莊子試妻》、被稱為「電影之父」黎民偉和兄弟在街上開設名為民新製造影畫片有限公司,其後,他們公司又創建了香港第一間華資戲院,名為新世界戲院。於是後來街道都因此而命名為銀幕街,以表示他們公司推動了香港電影業的發展。

2019年08月16日 11:45
屋邨故事:點解公屋咁多神像?但又不見祭品喎!話說這陣子去荃灣探朋友,發現邨內路中心有座神像塔,引發我好奇心,所以找了些資料。
荃灣石圍角邨石桃樓對出的空地,路中心放有至少數十個神像,該處由寮屋時代,到屋邨興建、落成、入伙,40年以來神像有增無減,多年來老一輩街坊無人不識,平日行過都會上香祭祀。
荃灣區區議會兼公屋聯會主席文裕明曾上載短片,介紹該處神像,「有咩嘢驅使你哋放咁多神像喺石圍角邨?係愛呀?定責任呀?係吉祥呀!」在片中文裕明指,石圍角邨開邨之前,已有大量民居,民眾為保平安,家家戶戶都放有神像佛像,隨着他們其後搬遷離開該處,就將神像留在空地上,讓其他街坊一同供奉,據知一直以來都是香火鼎盛,而民眾亦相信,神像有保平安的作用。
不過,為何只准上香不准放祭品呢?過往有不少善信會帶同祭品前來拜祭,燒肉、白切雞、水果等十分豐富,但他們將祭品留在原地,結果曾引來嚴重鼠患,曾經有好多老鼠周圍走,房署職員亦喺附近發現鼠洞,後來叫大家唔好再放,好彩大家都好聽話,依家已經改善好多。
其實各區神像見證着屋邨歷史,保留是件好事,呼籲大家供奉時只裝香表達心意,不要放祭品以免構成衛生問題。
荃灣石圍角邨石桃樓對出的空地,路中心放有至少數十個神像,該處由寮屋時代,到屋邨興建、落成、入伙,40年以來神像有增無減,多年來老一輩街坊無人不識,平日行過都會上香祭祀。
荃灣區區議會兼公屋聯會主席文裕明曾上載短片,介紹該處神像,「有咩嘢驅使你哋放咁多神像喺石圍角邨?係愛呀?定責任呀?係吉祥呀!」在片中文裕明指,石圍角邨開邨之前,已有大量民居,民眾為保平安,家家戶戶都放有神像佛像,隨着他們其後搬遷離開該處,就將神像留在空地上,讓其他街坊一同供奉,據知一直以來都是香火鼎盛,而民眾亦相信,神像有保平安的作用。
不過,為何只准上香不准放祭品呢?過往有不少善信會帶同祭品前來拜祭,燒肉、白切雞、水果等十分豐富,但他們將祭品留在原地,結果曾引來嚴重鼠患,曾經有好多老鼠周圍走,房署職員亦喺附近發現鼠洞,後來叫大家唔好再放,好彩大家都好聽話,依家已經改善好多。
其實各區神像見證着屋邨歷史,保留是件好事,呼籲大家供奉時只裝香表達心意,不要放祭品以免構成衛生問題。

2019年08月12日 15:52
塑膠:一個地道的香港故事
紅A這個品牌的前身,是一個叫ACE的牌子,主要製造梳和刷類產品。到了1956、1957年,開始慢慢轉型製作塑膠家品。1959年成立星光實業有限公司,旗下的紅A品牌亦相繼衍生。
紅A當時的產品較為實際和務實,每一個家庭都會用到,譬如盤、桶、筲箕。可能外面的人會發現,原來紅A不只生產這些,還會生產其他的家品,譬如仿水晶系列的產品。因為當時玻璃產品開始盛行,但玻璃等同現在一些水晶的產品,價格較高,所以我們先探索了市場,再大量衍生今時今日一系列的產品。至於為甚麼會推出這樣的花紋,其實是由一個很簡單的肥皂盒演變出來的。當時我爸爸覺得,與其只印一些圖案上去,為何我們不嘗試用一些角度和一些數據的原理,去將這些線條變出多元化的圖案呢?當時我們的設計團隊,因應線與線之間的角度,設計出一定的計算方式。那時候當然沒有電腦支援,只靠人手繪畫出每個圖案。值得一提的是,當中除了是用人手去因應角度,畫出每一條線的距離之外,其實在製作模件時,也是真的用一根釘、一個鎚,慢慢地刻鑿出來的。
紮根香港,遠銷海外
星光實業的總部位於新蒲崗一幢七十年代的工廈,已成為該區的地標。總部自設廠房,生產超過600款產品。自家品牌紅A以優質耐用、價廉物美見稱,行銷本港及海外。紅A的成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產品能夠切合時代的轉變,與時並進,同時能因應不同市場的需求,靈活變通,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
紅A產品不單無處不在,其中許多產品更被視為「非傳統」設計的代表作,象徵香港獨有的本土文化。
紅A這個品牌的前身,是一個叫ACE的牌子,主要製造梳和刷類產品。到了1956、1957年,開始慢慢轉型製作塑膠家品。1959年成立星光實業有限公司,旗下的紅A品牌亦相繼衍生。
紅A當時的產品較為實際和務實,每一個家庭都會用到,譬如盤、桶、筲箕。可能外面的人會發現,原來紅A不只生產這些,還會生產其他的家品,譬如仿水晶系列的產品。因為當時玻璃產品開始盛行,但玻璃等同現在一些水晶的產品,價格較高,所以我們先探索了市場,再大量衍生今時今日一系列的產品。至於為甚麼會推出這樣的花紋,其實是由一個很簡單的肥皂盒演變出來的。當時我爸爸覺得,與其只印一些圖案上去,為何我們不嘗試用一些角度和一些數據的原理,去將這些線條變出多元化的圖案呢?當時我們的設計團隊,因應線與線之間的角度,設計出一定的計算方式。那時候當然沒有電腦支援,只靠人手繪畫出每個圖案。值得一提的是,當中除了是用人手去因應角度,畫出每一條線的距離之外,其實在製作模件時,也是真的用一根釘、一個鎚,慢慢地刻鑿出來的。
紮根香港,遠銷海外
星光實業的總部位於新蒲崗一幢七十年代的工廈,已成為該區的地標。總部自設廠房,生產超過600款產品。自家品牌紅A以優質耐用、價廉物美見稱,行銷本港及海外。紅A的成功,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產品能夠切合時代的轉變,與時並進,同時能因應不同市場的需求,靈活變通,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新興市場。
紅A產品不單無處不在,其中許多產品更被視為「非傳統」設計的代表作,象徵香港獨有的本土文化。

2019年08月10日 10:58
唔講你唔知:
古代也有上夜班的工作,當中更有種是公務員!
"更夫"
打更是古代漢族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出現時間不詳,沒有資料記載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佬。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古代科技沒有像現代那麼的發達,晚上不像早上那麼好確定大概的時間,就發明了這種夜間報時制度。本期的歷史故事,為你解析。
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覺,而要守着滴漏(一種記時的東西)或燃香(也是計時的東西),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打更的職業雖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時也常拿打更的開涮,有句俗話叫「打更人睡覺——做事不當事」就是明證。還有句話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錯了。
打更人中也不乏有名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父親孫達成曾經是打更的,可他卻培養出孫中山這樣傑出的人物。
別看小小的打更,那可還有許多講究。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台「咚——咚!咚!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古代沒有鐘錶,無法精確掌握時間。在白天的時候,還能通過觀察太陽高低,確認大致的時間。但到了夜裏,這個事兒就很頭疼了。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倒無所謂,反正天黑就關門上床玩老婆,天亮就起床下地幹活。但對於另一些需要夜間工作的人,比如讀書人,官員或者手工業者,掌握時間就比較重要了。
打更的人怎麼掌握時間,那就好辦了。就是咱們前面說的這些計時工具,比如更香,點燃一支是一個時辰或半個時辰,時辰到了再點一支,很容易掌握現在多少時間。負責定時的人觀測到時刻變化,告訴更夫,再由更夫敲鑼告訴所有人。這樣,一個地區只需要維護一套計時設備,通過打更實現時間共享,這也算古代科技不發達時候的一種信息廣播平台。
古代也有上夜班的工作,當中更有種是公務員!
"更夫"
打更是古代漢族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出現時間不詳,沒有資料記載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佬。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古代科技沒有像現代那麼的發達,晚上不像早上那麼好確定大概的時間,就發明了這種夜間報時制度。本期的歷史故事,為你解析。
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古代的更夫十分辛苦,晚上不能睡覺,而要守着滴漏(一種記時的東西)或燃香(也是計時的東西),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打更的職業雖然高尚,但似乎古人有時也常拿打更的開涮,有句俗話叫「打更人睡覺——做事不當事」就是明證。還有句話叫「落手打三更」,意思是一更天打成了三更天,指搞錯了。
打更人中也不乏有名人物,如孫中山先生的父親孫達成曾經是打更的,可他卻培養出孫中山這樣傑出的人物。
別看小小的打更,那可還有許多講究。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台「咚——咚!咚!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另外,還有種說法就是五更天鬼在串,此時不宜驚動他們以免影響他們回不到陰間而在陽間為禍,當然,這是古人的封建迷信了。古代沒有鐘錶,無法精確掌握時間。在白天的時候,還能通過觀察太陽高低,確認大致的時間。但到了夜裏,這個事兒就很頭疼了。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倒無所謂,反正天黑就關門上床玩老婆,天亮就起床下地幹活。但對於另一些需要夜間工作的人,比如讀書人,官員或者手工業者,掌握時間就比較重要了。
打更的人怎麼掌握時間,那就好辦了。就是咱們前面說的這些計時工具,比如更香,點燃一支是一個時辰或半個時辰,時辰到了再點一支,很容易掌握現在多少時間。負責定時的人觀測到時刻變化,告訴更夫,再由更夫敲鑼告訴所有人。這樣,一個地區只需要維護一套計時設備,通過打更實現時間共享,這也算古代科技不發達時候的一種信息廣播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