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
上載圖片(選填 (最大為:2 MB))
發佈
2019年08月09日 10:23
街名的故事:因為唔好意頭所以跟譯音
詩歌舞街 Sycamore Street(音譯)
Sycamore原指無花果,但中國人鍾愛「開花結果」,除了渴望付出有回報,「結果」更指生兒育女,而無花果有不育之意,意頭不吉利,故以取近音字,將街名譯為「詩歌舞街」。
詩歌舞街 Sycamore Street(音譯)
Sycamore原指無花果,但中國人鍾愛「開花結果」,除了渴望付出有回報,「結果」更指生兒育女,而無花果有不育之意,意頭不吉利,故以取近音字,將街名譯為「詩歌舞街」。

2019年08月08日 11:03
街名的故事:烏龍香港街名極致
REDNAXELA TERRACE 列拿士地台
烏龍超錯的終極,一定要數到列拿士地台(Rednaxela Terrace),本應為紀念地主 Alexander而命名,但登記的官員懷疑用了中文由右至左的讀法睇英文字,將 Alexander 誤寫成 Rednaxela,就成就了這個蹺口的街名!
蝦碌的事看完就得啖笑,而其實當大家看多了,就沒有問題了……尤其現在是一個經常是非顛倒、錯也可以說成對的年代……
REDNAXELA TERRACE 列拿士地台
烏龍超錯的終極,一定要數到列拿士地台(Rednaxela Terrace),本應為紀念地主 Alexander而命名,但登記的官員懷疑用了中文由右至左的讀法睇英文字,將 Alexander 誤寫成 Rednaxela,就成就了這個蹺口的街名!
蝦碌的事看完就得啖笑,而其實當大家看多了,就沒有問題了……尤其現在是一個經常是非顛倒、錯也可以說成對的年代……

2019年08月07日 14:14
街名的故事:因迷信而改名!?
於九龍原名為「Leven Road」,音譯後命名為「梨雲道」。但街道附近就是醫院,「梨雲」與「離魂」音同,有死亡的不祥之意。考慮到公眾的感受,政府一併將此街英文名改為Lomond Road,中譯為「露明道」。
位於該到有些都市傳說
九龍城裁判法院大樓矗立於九龍亞皆老街及露明道交界,樓高13層,於2001年10月正式啟用後,便取代了接近30年歷史的新蒲崗裁判法院。5樓以上的外牆採用玻璃幕牆設計,令室內的公眾大堂有廣闊的景觀之餘,亦象徵著裁判法院是公開和透明度高的地方。這個設計能令陽光照進室內,使法院十分光亮,可惜這座大樓卻在風水學上犯了兩個大錯,讓這座法院大樓在白天也異常「猛鬼」。
拘留室鬼疑犯
以上提到的見鬼事件,都是在單對單的情況下發生,但最恐怖的一次,卻是在眾目睽睽下於拘留室發生。事情發生在早上,拘留室的員工如常地從警察前一晚的行動中接收犯人,名單上列明只有16人,可是當值的探員卻數出17人。最後,探員只好根據名單逐個點名,在點算好那16名犯人後,拘留室內的所有目光,都落到剩下的那名不在名單上的第17人身上。
當值班的沙展行近那名犯人時,本來低頭的犯人慢慢抬起頭來,他面色蒼白、身材瘦削、雙目凹陷,更露出一絲詭異的笑容,正當沙展把注意力都放在這名犯人面上時,身後卻響起一連串驚叫,沙展回頭一望,發現連警員也跟其餘犯人縮在一角朝自己那邊大叫,他循警員手指方向望去,看到那名犯人正一邊發出猙獰的笑容,一邊由下而上的慢慢消失。
其實九龍城裁判法院大樓鬧鬼,早已不是甚麼新鮮事,只是在上層的壓力下,傳聞才不致四傳;筆者之所以知道,也是多得一位經常在該處出入的律師朋友「爆料」,才能得知這些猛料傳聞。
於九龍原名為「Leven Road」,音譯後命名為「梨雲道」。但街道附近就是醫院,「梨雲」與「離魂」音同,有死亡的不祥之意。考慮到公眾的感受,政府一併將此街英文名改為Lomond Road,中譯為「露明道」。
位於該到有些都市傳說
九龍城裁判法院大樓矗立於九龍亞皆老街及露明道交界,樓高13層,於2001年10月正式啟用後,便取代了接近30年歷史的新蒲崗裁判法院。5樓以上的外牆採用玻璃幕牆設計,令室內的公眾大堂有廣闊的景觀之餘,亦象徵著裁判法院是公開和透明度高的地方。這個設計能令陽光照進室內,使法院十分光亮,可惜這座大樓卻在風水學上犯了兩個大錯,讓這座法院大樓在白天也異常「猛鬼」。
拘留室鬼疑犯
以上提到的見鬼事件,都是在單對單的情況下發生,但最恐怖的一次,卻是在眾目睽睽下於拘留室發生。事情發生在早上,拘留室的員工如常地從警察前一晚的行動中接收犯人,名單上列明只有16人,可是當值的探員卻數出17人。最後,探員只好根據名單逐個點名,在點算好那16名犯人後,拘留室內的所有目光,都落到剩下的那名不在名單上的第17人身上。
當值班的沙展行近那名犯人時,本來低頭的犯人慢慢抬起頭來,他面色蒼白、身材瘦削、雙目凹陷,更露出一絲詭異的笑容,正當沙展把注意力都放在這名犯人面上時,身後卻響起一連串驚叫,沙展回頭一望,發現連警員也跟其餘犯人縮在一角朝自己那邊大叫,他循警員手指方向望去,看到那名犯人正一邊發出猙獰的笑容,一邊由下而上的慢慢消失。
其實九龍城裁判法院大樓鬧鬼,早已不是甚麼新鮮事,只是在上層的壓力下,傳聞才不致四傳;筆者之所以知道,也是多得一位經常在該處出入的律師朋友「爆料」,才能得知這些猛料傳聞。

2019年08月06日 17:02
街名的故事:原來旺角的洗衣街不是以工業為名,而是由人們的生活習慣而命名。洗衣街原本是一條水溪,在20年代時,住在附近的婦女大多都會做上門接洗衣服的工作,然後到水溪洗衣,以賺取一些金錢,所以居民都叫這條水溪為洗衣街。到了30年代時,政府把水溪的水源截斷,一來為界限街建造地底下水道,二來把水溪改建成道路,但由於居民已經習慣叫這裏為洗衣街,所以工程完結後,該處仍舊叫作洗衣街。

2019年08月02日 15:19
從故到今:童玩的歷史
今早在長青網看報紙看到九龍公共圖書館將舉行「童趣‧童遊:香港兒童玩樂點滴」流動展覽,文章內有連結讓大家一同懷緬一下童年,鼓勵大家帶孫子去認識真正的玩具及遊戲,跳出電子及網絡世界,走出戶外發展身心。
回到正題,最早的「玩具」依人類學家的說法,很可能是原始人拿來玩耍的一顆石頭或一段樹枝。人類最早動手做出的「玩具」,目前只能進溯到文字發明以前。
在文字發明以前的石器時代,距今3萬多年前,在德國「赫勒菲爾洞窟」所挖掘到的水鳥以及馬匹頭之雕像;而5500年前,在中國山東甯陽大汶口遺址中有一隻長約7公分的「陶豬」。 在埃及也發現3500年前黏土、獸骨及木材製成的玩偶。在二千多年前的南島原住民遺址中也發現了「陶珠」。
童玩可不是現代人的新玩意—中國古老童玩介紹「童玩」在中國東漢時期出土的文物中,多可見到,文獻中東漢王符著的「潛夫論、俘侈篇」就有提到童玩。
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裏提到〝跳百索〞的遊戲〞直到現在小朋友還在玩這種遊戲,只不過名稱改為〝跳繩〞。隋唐時的泥陶「童玩」不論形體、色料、質地已進入「美」的境界,「童玩」與「工藝」結合在一起了。
宋朝蘇漢臣〝嬰戲圖〞〝長春百子圖〞及李嵩〝市擔嬰戲圖〞很活潑的表現而童玩樂的情形及當時的「童玩」。
再宮廷中除夕夜上千人戴假面具大玩「大儺儀」而〝千千〞(現名陀螺),〝紙鳶〞(現名風箏)及〝毽子〞〝蟋蟀〞等「童玩」,已有正式記載(南宋周在武林舊事一書中記載〝千千〞是以象牙做成直徑約四吋的圓盤(中央插寸長鐵針)而皮影,荷葉燈,剪紙,泥塑人偶等「童玩」已十分普遍流傳於民間了。
元、明、清出現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泥、陶、瓷材料製作的玩具,其中以「無賜泥人」最為有名,明末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錄了當時一首玩具童謠「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兒發芽兒,打拔兒。」並且出現了賺賣玩具的店家「耍貨鋪」。
清朝時發展「益智童玩」,直接培養兒童的分析能力及組合能力等智慧,例如︰巧環童玩類(九連環等)、繩版童玩類、排板童玩類(七巧板等),組木童玩類(魯班鎖、三星歸位等)」至民國「童玩」發展更是百花齊放,「江米兒人」(捏麵人)、「蓮花燈」、「布娃娃」、「翻花梯」、「紙氣球」另外還有「摺紙童玩」等等,並加入金屬及塑膠等材料素。
今早在長青網看報紙看到九龍公共圖書館將舉行「童趣‧童遊:香港兒童玩樂點滴」流動展覽,文章內有連結讓大家一同懷緬一下童年,鼓勵大家帶孫子去認識真正的玩具及遊戲,跳出電子及網絡世界,走出戶外發展身心。
回到正題,最早的「玩具」依人類學家的說法,很可能是原始人拿來玩耍的一顆石頭或一段樹枝。人類最早動手做出的「玩具」,目前只能進溯到文字發明以前。
在文字發明以前的石器時代,距今3萬多年前,在德國「赫勒菲爾洞窟」所挖掘到的水鳥以及馬匹頭之雕像;而5500年前,在中國山東甯陽大汶口遺址中有一隻長約7公分的「陶豬」。 在埃及也發現3500年前黏土、獸骨及木材製成的玩偶。在二千多年前的南島原住民遺址中也發現了「陶珠」。
童玩可不是現代人的新玩意—中國古老童玩介紹「童玩」在中國東漢時期出土的文物中,多可見到,文獻中東漢王符著的「潛夫論、俘侈篇」就有提到童玩。
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裏提到〝跳百索〞的遊戲〞直到現在小朋友還在玩這種遊戲,只不過名稱改為〝跳繩〞。隋唐時的泥陶「童玩」不論形體、色料、質地已進入「美」的境界,「童玩」與「工藝」結合在一起了。
宋朝蘇漢臣〝嬰戲圖〞〝長春百子圖〞及李嵩〝市擔嬰戲圖〞很活潑的表現而童玩樂的情形及當時的「童玩」。
再宮廷中除夕夜上千人戴假面具大玩「大儺儀」而〝千千〞(現名陀螺),〝紙鳶〞(現名風箏)及〝毽子〞〝蟋蟀〞等「童玩」,已有正式記載(南宋周在武林舊事一書中記載〝千千〞是以象牙做成直徑約四吋的圓盤(中央插寸長鐵針)而皮影,荷葉燈,剪紙,泥塑人偶等「童玩」已十分普遍流傳於民間了。
元、明、清出現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泥、陶、瓷材料製作的玩具,其中以「無賜泥人」最為有名,明末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錄了當時一首玩具童謠「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兒發芽兒,打拔兒。」並且出現了賺賣玩具的店家「耍貨鋪」。
清朝時發展「益智童玩」,直接培養兒童的分析能力及組合能力等智慧,例如︰巧環童玩類(九連環等)、繩版童玩類、排板童玩類(七巧板等),組木童玩類(魯班鎖、三星歸位等)」至民國「童玩」發展更是百花齊放,「江米兒人」(捏麵人)、「蓮花燈」、「布娃娃」、「翻花梯」、「紙氣球」另外還有「摺紙童玩」等等,並加入金屬及塑膠等材料素。

2019年08月01日 11:08
從故到今:深水埗命名因為水夠深?
鴉片戰爭前的文獻已有「深水埗」這地名出現,深水埗屬較早已開發的地區,因為九龍半島內,長沙灣對出的水較淺,而深水埗南島(即現在大角咀南昌街尾的位置)水較深,很多渡輪都停泊在此,直至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深水埗區就是人口最多地區。
「深水埗有個獨特之處,當年英國租借新界,從九龍寨城起畫一條界線至昂船洲,即是界限街,而界限街這條線正好把深水埗一分為二,為了統一名稱,政府把把界限街以北的地方,稱為深水埗;而深水埗南邊,即割讓予英國那邊,則稱為『福全鄉』,所以今日深水埗今日仍有條福全街,正是這原因。」
移山填海 地界轉移
深水埗的細小村落屬寮屋區,早已遷拆消失,「因為政府當年租借新界,需要食物補給線,故開發九龍半島,而沿路是生產鏈,1930年代,石硤尾一帶好多加工業,九龍城好多醬油廠,都是跟城市發展而出現的配套。」
城市規劃,移山填海,令地方失去地理特徵,然而,古地名沒有消失或被死亡,只是被安上新的名字,或依據昔日地名來改成新的街道名字,如白田、鴨寮街,保留了相關土名,但位置就變了,只取其字。
鴉片戰爭前的文獻已有「深水埗」這地名出現,深水埗屬較早已開發的地區,因為九龍半島內,長沙灣對出的水較淺,而深水埗南島(即現在大角咀南昌街尾的位置)水較深,很多渡輪都停泊在此,直至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深水埗區就是人口最多地區。
「深水埗有個獨特之處,當年英國租借新界,從九龍寨城起畫一條界線至昂船洲,即是界限街,而界限街這條線正好把深水埗一分為二,為了統一名稱,政府把把界限街以北的地方,稱為深水埗;而深水埗南邊,即割讓予英國那邊,則稱為『福全鄉』,所以今日深水埗今日仍有條福全街,正是這原因。」
移山填海 地界轉移
深水埗的細小村落屬寮屋區,早已遷拆消失,「因為政府當年租借新界,需要食物補給線,故開發九龍半島,而沿路是生產鏈,1930年代,石硤尾一帶好多加工業,九龍城好多醬油廠,都是跟城市發展而出現的配套。」
城市規劃,移山填海,令地方失去地理特徵,然而,古地名沒有消失或被死亡,只是被安上新的名字,或依據昔日地名來改成新的街道名字,如白田、鴨寮街,保留了相關土名,但位置就變了,只取其字。

2019年07月29日 10:28
從故到今:掃墓坪?秀茂坪? (三)
拆不得的金茂坪戲院戲院是聚陰之地,數十年來有關戲院鬧鬼的傳聞更是層出不窮,只是鬼惡也不夠錢惡,在無敵的金錢威力下,一幢又一幢的「猛鬼戲院」先後被移平,唯獨是位於秀茂坪的金茂坪戲院,即使鄰近地區都因一間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商場而地價飛升,不少舊樓宇都被收購發展重建,但這間戲院還是在新樓宇的環抱下「屹立不倒」。
其實也不是沒有人對這戲院動過主意的,多年前在這戲院四周興建樓宇的發展商也想過在「太歲頭上動土」,但工程還沒開始,與工程有關係的人員便相繼遇到意外。不少工人更因為該地太邪門而拒絕開工,同時公司股價也因賄賂醜聞而下滑,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商只好讓步。
欲以法事 超度不果:
因為這間戲院實在是太邪門,於是發展商就請來法師進行超度,求個「息事寧人、和氣生財」。但哪管法事的格式已用上近乎最高規格的「水陸道場法會」,惟情況實際上也沒有多大改善。這座戲院建築當然拆不得,時至今日,一到深夜,戲院一帶和附近一幢私人屋苑的樓梯間,仍偶爾有途人聽到孩童嬉玩、女人呢喃和男人怒吼的聲音。
情侶放火 燒死觀眾:
話說這間本來風光一時的戲院,曾有一對情侶不知為了甚麼事情而約定在戲院二樓的洗手間放火自殺,但是火勢蔓延極快,很快就燒了大半間戲院。而正在戲院看戲的觀眾,這時才察覺到戲院發生大火,即使他們都趕緊逃命,可惜因為戲院在播放電影的時候漆黑一片,再加上濃凴密布,根本就找不到出路逃生,於是所有人就活活地被燒死了。發生這次意外後,戲院的負責人決定將戲院封閉一段時間,待事情淡了才重開。
幾年後戲院雖被解封,怪事卻不斷發生:有一個不知道該戲院曾發生過慘劇的母親,因為戲院少人和戲票便宜的關係,便帶了兒子去看戲。開場前戲院只得母子二人,但在電影將近放映的時候,當兒子去完洗手間回來,卻發現戲院內坐滿了人。本覺奇怪的兒子,因為電影開場的關係也沒再理會。
直到散場時,當兒子聽到母親說:「仔呀,呢間戲院真係好喇!冇人去睇戲,幾十蚊就好似包場咁,不如下次再來啦!」
這件怪事,很快就傳遍整區!而戲院的生意亦在傳聞後變得更差,最後更被無限期封院。
拆不得的金茂坪戲院戲院是聚陰之地,數十年來有關戲院鬧鬼的傳聞更是層出不窮,只是鬼惡也不夠錢惡,在無敵的金錢威力下,一幢又一幢的「猛鬼戲院」先後被移平,唯獨是位於秀茂坪的金茂坪戲院,即使鄰近地區都因一間二十四小時營業的商場而地價飛升,不少舊樓宇都被收購發展重建,但這間戲院還是在新樓宇的環抱下「屹立不倒」。
其實也不是沒有人對這戲院動過主意的,多年前在這戲院四周興建樓宇的發展商也想過在「太歲頭上動土」,但工程還沒開始,與工程有關係的人員便相繼遇到意外。不少工人更因為該地太邪門而拒絕開工,同時公司股價也因賄賂醜聞而下滑,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商只好讓步。
欲以法事 超度不果:
因為這間戲院實在是太邪門,於是發展商就請來法師進行超度,求個「息事寧人、和氣生財」。但哪管法事的格式已用上近乎最高規格的「水陸道場法會」,惟情況實際上也沒有多大改善。這座戲院建築當然拆不得,時至今日,一到深夜,戲院一帶和附近一幢私人屋苑的樓梯間,仍偶爾有途人聽到孩童嬉玩、女人呢喃和男人怒吼的聲音。
情侶放火 燒死觀眾:
話說這間本來風光一時的戲院,曾有一對情侶不知為了甚麼事情而約定在戲院二樓的洗手間放火自殺,但是火勢蔓延極快,很快就燒了大半間戲院。而正在戲院看戲的觀眾,這時才察覺到戲院發生大火,即使他們都趕緊逃命,可惜因為戲院在播放電影的時候漆黑一片,再加上濃凴密布,根本就找不到出路逃生,於是所有人就活活地被燒死了。發生這次意外後,戲院的負責人決定將戲院封閉一段時間,待事情淡了才重開。
幾年後戲院雖被解封,怪事卻不斷發生:有一個不知道該戲院曾發生過慘劇的母親,因為戲院少人和戲票便宜的關係,便帶了兒子去看戲。開場前戲院只得母子二人,但在電影將近放映的時候,當兒子去完洗手間回來,卻發現戲院內坐滿了人。本覺奇怪的兒子,因為電影開場的關係也沒再理會。
直到散場時,當兒子聽到母親說:「仔呀,呢間戲院真係好喇!冇人去睇戲,幾十蚊就好似包場咁,不如下次再來啦!」
這件怪事,很快就傳遍整區!而戲院的生意亦在傳聞後變得更差,最後更被無限期封院。
2019年07月27日 11:28
從故到今:掃墓坪?秀茂坪? (二)
單單是「掃墓坪」這個名字已有點恐怖,原來這個地方還有更多可怕的鬼傳聞。
70年代山泥傾瀉死傷慘重 鬼母子五官流出泥沙
老一輩的人,應該會記得在70年代秀茂坪發生過兩宗山泥傾瀉悲劇,造成了不少人傷亡。
1972年6月18日,香港連續下了幾天大雨,暴雨令位於秀茂坪下邨(今曉麗苑)的填土山坡的填充物大幅滑動,數以噸計的山泥迅速覆蓋了山坡下的翠屏道(今翠屏北邨及寶珮苑),當時該處有很多雞寮及木屋,估計多達二百多間,這場山泥傾瀉及暴雨將70多間木屋淹沒,泥土甚至湧至山坡對面的觀塘新邨第7座(今寶珮苑),事件造成71人被活埋,數百人無家可歸。
想不到,慘劇再次重演,4年後的秀茂坪又一次發生山泥傾瀉。1976年8月25日的早上,秀茂坪下邨第9座(今曉麗苑E及F座)後面一幅填土坡在暴雨中突然倒下,大量濕泥湧入第9座最低數層的民居及地面商舖,大批消防員、救護員、警員即趕到現場。在這次悲劇中,一共有逾40人傷亡,當中一間雜貨店東主的5名分別數個月至7歲大的子女,均難逃一劫,全部慘被活埋。
這兩宗山泥傾瀉導致秀茂坪埋下了不少枉死的亡魂,以致鬧鬼傳聞不斷。曾有傳一名女教師在雨中看見一對母子,該母親跪了下來為孩子擦臉,女教師見狀,想把雨傘遞給那母親用,但走近一看,竟見那對母子眼耳口鼻不斷流出泥沙。
鬼魂愛看電影,金茂坪戲院怪事頻生?拆不得的金茂坪戲院下回分解,請留意從故到今:掃墓坪?秀茂坪? (三)
單單是「掃墓坪」這個名字已有點恐怖,原來這個地方還有更多可怕的鬼傳聞。
70年代山泥傾瀉死傷慘重 鬼母子五官流出泥沙
老一輩的人,應該會記得在70年代秀茂坪發生過兩宗山泥傾瀉悲劇,造成了不少人傷亡。
1972年6月18日,香港連續下了幾天大雨,暴雨令位於秀茂坪下邨(今曉麗苑)的填土山坡的填充物大幅滑動,數以噸計的山泥迅速覆蓋了山坡下的翠屏道(今翠屏北邨及寶珮苑),當時該處有很多雞寮及木屋,估計多達二百多間,這場山泥傾瀉及暴雨將70多間木屋淹沒,泥土甚至湧至山坡對面的觀塘新邨第7座(今寶珮苑),事件造成71人被活埋,數百人無家可歸。
想不到,慘劇再次重演,4年後的秀茂坪又一次發生山泥傾瀉。1976年8月25日的早上,秀茂坪下邨第9座(今曉麗苑E及F座)後面一幅填土坡在暴雨中突然倒下,大量濕泥湧入第9座最低數層的民居及地面商舖,大批消防員、救護員、警員即趕到現場。在這次悲劇中,一共有逾40人傷亡,當中一間雜貨店東主的5名分別數個月至7歲大的子女,均難逃一劫,全部慘被活埋。
這兩宗山泥傾瀉導致秀茂坪埋下了不少枉死的亡魂,以致鬧鬼傳聞不斷。曾有傳一名女教師在雨中看見一對母子,該母親跪了下來為孩子擦臉,女教師見狀,想把雨傘遞給那母親用,但走近一看,竟見那對母子眼耳口鼻不斷流出泥沙。
鬼魂愛看電影,金茂坪戲院怪事頻生?拆不得的金茂坪戲院下回分解,請留意從故到今:掃墓坪?秀茂坪? (三)

2019年07月26日 10:05
從故到今:掃墓坪?秀茂坪? (一)
秀茂坪是一個很多人認識的地區,它的發展,比官塘沿海一帶較遲,原因當然與它的位處半山這一個先天的地理環境有關,因為要先開採秀茂坪山坡上的泥土,用來作為官塘沿海一帶的填海使用,才可以將一大遍的山坡,闢為興建公共房屋之用。
有人說秀茂坪從前叫「掃墓坪」,因為那裡有一個墳場,名叫「七號墳場」。但從地圖來說,七號墳場不包括現在秀茂坪的地方。但七號墳場的範圍去到順天及安達臣,所以D人才穿作附會?!另一說法是蘇芧坪,這說法反而有官法英文地圖!
很多人都記得秀茂坪區發生過「六一八」雨災,但事實上發生的地點較接近當年的官塘(翠坪道)(現時官塘瑪利諾書院南面的山坡)。反而較少人記得一九七六年在秀茂坪舊區曾發生的「八二五」雨災,當年豪雨令到第十五座(座數有待考證)後面一幅護土牆崩塌,山泥湧入地下和一樓的單位,活埋了十多二十人。
從此秀茂坪與靈異恐怖故事掛鉤,欲知詳情,請留意從故到今:掃墓坪?秀茂坪? (二)
秀茂坪是一個很多人認識的地區,它的發展,比官塘沿海一帶較遲,原因當然與它的位處半山這一個先天的地理環境有關,因為要先開採秀茂坪山坡上的泥土,用來作為官塘沿海一帶的填海使用,才可以將一大遍的山坡,闢為興建公共房屋之用。
有人說秀茂坪從前叫「掃墓坪」,因為那裡有一個墳場,名叫「七號墳場」。但從地圖來說,七號墳場不包括現在秀茂坪的地方。但七號墳場的範圍去到順天及安達臣,所以D人才穿作附會?!另一說法是蘇芧坪,這說法反而有官法英文地圖!
很多人都記得秀茂坪區發生過「六一八」雨災,但事實上發生的地點較接近當年的官塘(翠坪道)(現時官塘瑪利諾書院南面的山坡)。反而較少人記得一九七六年在秀茂坪舊區曾發生的「八二五」雨災,當年豪雨令到第十五座(座數有待考證)後面一幅護土牆崩塌,山泥湧入地下和一樓的單位,活埋了十多二十人。
從此秀茂坪與靈異恐怖故事掛鉤,欲知詳情,請留意從故到今:掃墓坪?秀茂坪? (二)

2019年07月24日 13:27
從故到今:網閣?旺角?
從英文譯名當中也可發現一些關於地名有趣的故事。林博士起初為了解開為何旺角的英譯拼音不是「Wong Kok」的疑惑,開始研究旺角的地名起源,才發現原來旺角原本稱為「網閣」,所以英譯拼音是「Mong Kok」。
林博士從一批傳道人於1851年向香港牧師郭士立報告傳教工作的信札中,發現一封兩位傳道人報告宣道行程的信件中,寫上「網閣」。他翻查舊日照片得出結論,當時的旺角是漁民晾曬漁網的地方,地勢稍為高出如平台,因以網和閣來命名:「網係曬魚網嘅意思,閣因為係高出咗嚟。Mong Kok係好啱,後來經過咁多年,旺角都變左咁多,所以啲人先將網閣都變咗做旺角。」
從英文譯名當中也可發現一些關於地名有趣的故事。林博士起初為了解開為何旺角的英譯拼音不是「Wong Kok」的疑惑,開始研究旺角的地名起源,才發現原來旺角原本稱為「網閣」,所以英譯拼音是「Mong Kok」。
林博士從一批傳道人於1851年向香港牧師郭士立報告傳教工作的信札中,發現一封兩位傳道人報告宣道行程的信件中,寫上「網閣」。他翻查舊日照片得出結論,當時的旺角是漁民晾曬漁網的地方,地勢稍為高出如平台,因以網和閣來命名:「網係曬魚網嘅意思,閣因為係高出咗嚟。Mong Kok係好啱,後來經過咁多年,旺角都變左咁多,所以啲人先將網閣都變咗做旺角。」

2019年07月23日 14:24
從故到今:大步?大埔?
大埔=大大步避過野獸?
住在大埔的街坊,或多或少也會聽過「大埔」呢個名由來的傳說﹕話說大埔在以前有很多野獸,甚至是老虎的出現。當時的人為免成為野獸的下午茶,在經過大埔的時候都會大大步、急急腳地走,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就由「大步」叫成大埔了。不過其實大埔的名字不單與山林野獸無關,反而是與海有關。
不過大埔是真是有野獸的,有老虎又有豹 (圖片來源)
1948年,有村民捉左隻老虎,最後賣佢去動物園 (圖片來源)
說到大埔的海,大家都知道我說的是吐露港,除了日日返工塞車時會望多它幾眼外,原來它還有個古名——大步海。大步個「步」字有很多解釋,除了「手牽手,一步兩步三步四步望著天」中大家最常用解作走路、步伐外,還可以指水邊的地方或者碼頭,而「大步」就是人人都想泊的大碼頭。
大碼頭用來上落甚麼貨?就是人見人愛的珍珠。
大埔=大大步避過野獸?
住在大埔的街坊,或多或少也會聽過「大埔」呢個名由來的傳說﹕話說大埔在以前有很多野獸,甚至是老虎的出現。當時的人為免成為野獸的下午茶,在經過大埔的時候都會大大步、急急腳地走,久而久之這個地方就由「大步」叫成大埔了。不過其實大埔的名字不單與山林野獸無關,反而是與海有關。
不過大埔是真是有野獸的,有老虎又有豹 (圖片來源)
1948年,有村民捉左隻老虎,最後賣佢去動物園 (圖片來源)
說到大埔的海,大家都知道我說的是吐露港,除了日日返工塞車時會望多它幾眼外,原來它還有個古名——大步海。大步個「步」字有很多解釋,除了「手牽手,一步兩步三步四步望著天」中大家最常用解作走路、步伐外,還可以指水邊的地方或者碼頭,而「大步」就是人人都想泊的大碼頭。
大碼頭用來上落甚麼貨?就是人見人愛的珍珠。

2019年07月22日 11:16
從故到今:老虎?樂富?
樂富位於獅子山山腳,從前的名字叫「老虎岩」,老虎岩從前是一個山頭,因有老虎出沒過而得名。
老虎岩最初木屋林立,後來拆掉重建,政府將這個地方改稱「樂富」,一來樂富和老虎發音相似,二來亦有「安居樂業、富足」的意思。在1970年代計劃興建地鐵時,曾建議現時的樂富站命名做「老虎岩站」,但因樂富邨落成入伙,最終決定命名為「樂富站」,漸漸人民都稱此地為「樂富」,「老虎岩」則被淡忘。
不過,今天仍可在樂富找到以「老虎岩」為名的建築物,老虎岩變電站就是一例。
橫頭磡恐怖歷史
老虎岩隔壁的橫頭磡,亦包含在樂富範圍內。「橫頭磡」這個名字的由來,竟然和香港淪陷,俗稱「三年零八個月」的日軍統治時期的歷史有關。
日軍攻佔香港後,在老虎岩及黃大仙中間的一個山丘上建立集中營。相傳該集中營的指揮官對待俘虜的手法非常兇殘,他會將懷疑反日的罪犯帶返集中營,嚴刑逼供後再斬其首級,犯人的人頭橫落在石磡上,所以此地就被稱為「橫頭磡」。
政府70年代在橫頭磡興建公共屋邨,有傳居民曾自發集資籌建福德祠,用以超度在日軍統治期間、因枉死而含恨而終的鬼魂。不過鬧鬼事件時有發生,有傳在福德祠附近的一所中學,就曾有老師深夜在操場見到一個身穿黃色軍服的男子,在向一個跪在地上的人施行斬首之刑,自此事件便在學校內廣泛流傳,亦無人再敢於深夜逗留在學校內。
樂富位於獅子山山腳,從前的名字叫「老虎岩」,老虎岩從前是一個山頭,因有老虎出沒過而得名。
老虎岩最初木屋林立,後來拆掉重建,政府將這個地方改稱「樂富」,一來樂富和老虎發音相似,二來亦有「安居樂業、富足」的意思。在1970年代計劃興建地鐵時,曾建議現時的樂富站命名做「老虎岩站」,但因樂富邨落成入伙,最終決定命名為「樂富站」,漸漸人民都稱此地為「樂富」,「老虎岩」則被淡忘。
不過,今天仍可在樂富找到以「老虎岩」為名的建築物,老虎岩變電站就是一例。
橫頭磡恐怖歷史
老虎岩隔壁的橫頭磡,亦包含在樂富範圍內。「橫頭磡」這個名字的由來,竟然和香港淪陷,俗稱「三年零八個月」的日軍統治時期的歷史有關。
日軍攻佔香港後,在老虎岩及黃大仙中間的一個山丘上建立集中營。相傳該集中營的指揮官對待俘虜的手法非常兇殘,他會將懷疑反日的罪犯帶返集中營,嚴刑逼供後再斬其首級,犯人的人頭橫落在石磡上,所以此地就被稱為「橫頭磡」。
政府70年代在橫頭磡興建公共屋邨,有傳居民曾自發集資籌建福德祠,用以超度在日軍統治期間、因枉死而含恨而終的鬼魂。不過鬧鬼事件時有發生,有傳在福德祠附近的一所中學,就曾有老師深夜在操場見到一個身穿黃色軍服的男子,在向一個跪在地上的人施行斬首之刑,自此事件便在學校內廣泛流傳,亦無人再敢於深夜逗留在學校內。

2019年07月19日 10:11
從故到今:牛屎灣?牛池灣?
俗語說「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改錯名輕則會被人恥笑,重則影響命格、隨時黑足一世。可是,除了人名以外,地方亦會改壞名,可憐的牛池灣便是其中一個例子。牛池灣本來叫龍池灣,龍池、即是龍所在的池,表示該地有九五之尊的命格,應該是福地來。雖然我們未能從文獻中找到牛池灣本名是龍池灣的證據,但從區內有一條龍池徑中可見,龍池灣的叫法應該「錯極有個譜」。
後來,有說是因為龍池灣附近有一個水池,形狀與一隻睡覺的牛相似,而當時有一條村莊建立在牛頭角海的北部,所以叫做牛池灣。(完全是「爭咩呀兩樣溝埋變做瀨尿牛丸呀笨」的概念…)無論如何,牛池灣這個地名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在1819年清政府所編的《新安縣志》提及了「牛池灣」這個名字。
可是此時卻出現了一個「搞屎棍」,意大利傳教士西米安.獲朗他尼( Simeone Volonteri ) 。他經過四年勘測後,在1866年繪製了《新安縣全圖》,當中包括了英屬香港島、九龍半島及昂船洲以及還是清政府的新界。《新安縣全圖》記錄了不少香港地名,而且是中英對照。不知是不是傳教士在牛池灣踩過牛屎,總之他就把「牛池灣」變為「牛屎灣」。龍池變牛屎,幸好當時樓價沒有因此而大跌,不然牛池灣村的村民真是「多得佢唔少」。
牛池灣村附近有不少名勝古蹟,包括三山國王廟﹕入面供奉著的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的三位山神、還有聖約瑟安老院等,有機會再向大家介紹吧﹗
俗語說「唔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改錯名輕則會被人恥笑,重則影響命格、隨時黑足一世。可是,除了人名以外,地方亦會改壞名,可憐的牛池灣便是其中一個例子。牛池灣本來叫龍池灣,龍池、即是龍所在的池,表示該地有九五之尊的命格,應該是福地來。雖然我們未能從文獻中找到牛池灣本名是龍池灣的證據,但從區內有一條龍池徑中可見,龍池灣的叫法應該「錯極有個譜」。
後來,有說是因為龍池灣附近有一個水池,形狀與一隻睡覺的牛相似,而當時有一條村莊建立在牛頭角海的北部,所以叫做牛池灣。(完全是「爭咩呀兩樣溝埋變做瀨尿牛丸呀笨」的概念…)無論如何,牛池灣這個地名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在1819年清政府所編的《新安縣志》提及了「牛池灣」這個名字。
可是此時卻出現了一個「搞屎棍」,意大利傳教士西米安.獲朗他尼( Simeone Volonteri ) 。他經過四年勘測後,在1866年繪製了《新安縣全圖》,當中包括了英屬香港島、九龍半島及昂船洲以及還是清政府的新界。《新安縣全圖》記錄了不少香港地名,而且是中英對照。不知是不是傳教士在牛池灣踩過牛屎,總之他就把「牛池灣」變為「牛屎灣」。龍池變牛屎,幸好當時樓價沒有因此而大跌,不然牛池灣村的村民真是「多得佢唔少」。
牛池灣村附近有不少名勝古蹟,包括三山國王廟﹕入面供奉著的三山國王,是廣東揭陽的三位山神、還有聖約瑟安老院等,有機會再向大家介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