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家庭習慣將愛藏於心,香港大學調查發現,為家人服務如做家務,成為最普遍的家庭溝通模式,佔64%,但有學者認為,家人經常被「服侍」容易視作理所當然,甚至變得挑剔,無助增進家人間的感情;相反,以身體接觸及讚美來與家人溝通,更有助家庭生活和諧,惟只有三成及兩成四受訪者常有上述行為。
香港賽馬會捐2.5億元推行「愛+人」計劃,與香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合作做研究,其中一個項目於去年11月19日至12月23日以電話訪問1510名市民,受訪者自我評估的心理健康指數及快樂指數均較很多國家高,平均每周花128分鐘與家人溝通,即每日約花18.3分鐘,而與家人溝通的模式亦與家庭快樂及和諧有明顯關係。
常擁抱讚美更快樂
調查指出,受訪者最常用的溝通方法是為家人服務,例如做家務等,佔64%,其次是與家人行街食飯相處,佔61%,42%受訪者會問候家人,最少受訪者用的方法是送小禮物,只有8.8%,身體接觸及讚美亦分別只有30%及24%。計劃首席調查主任兼港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林大慶指出,溝通方法愈多,對家庭快樂及和諧都有正面作用。
他指出,自我評估心理健康快樂及家庭和諧指數愈高的受訪者,愈常以擁抱等身體接觸及讚美來與家人溝通;相反,經常為家人服務的受訪者,有關指數不一定較高。他舉例,太太為丈夫煮飯是為家人服務的一種,但長久下去,很多人會「習慣」被長期服務,將之視作理所當然,甚至變得愈來愈挑剔,難助促進家庭和諧。
多數人與父親關係較差
調查亦反映,18至44歲受訪者普遍與父親關係較差,與母親的關係較好,年紀愈輕的受訪者比例愈高,其中18至24歲的受訪者中,有四成半與父親關係較差或最差,只有一成與父親關係較好或最好,認為與母親關係較好或最好的則逾五成。
林大慶表示,調查結果與中國傳統的嚴父慈母形象相符,父親較少與子女溝通,直接或間接影響與子女的關係,母親剛好相反,正如調查顯示,女性認為與子女關係較好或最好的亦佔最大比例,他鼓勵父親多與子女溝通,改善雙方關係。
資料來源︰明報專訊
2024年09月22日 1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