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忽然痕癢無比,並出現粉紅色凸起斑塊,隨時是俗稱「風赧」的蕁麻疹發作。皮膚科醫生指出,引致蕁麻疹的原因有很多,冬天發作的誘因多與飯局或派對時大魚大肉,或穿太緊身衣服及用過熱的水沖涼有關,小兒發病則多見於感染後。若經常蕁麻疹發作,宜隨身帶備抗組織胺藥物服食,能加快症狀消退,並撰寫飲食紀錄,找出與病發相關的元凶。
記者:梁麗兒
皮膚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表示,一年四季都有蕁麻疹病人求診,推算約兩成人口在一生中會有一次或以上發作。蕁麻疹屬發炎反應,可引致真皮組織或黏膜出現水腫,身體上任何位置的皮膚都可以出現,特點為患者會感到極度痕癢,並出現「一撻撻」粉紅色凸起斑塊,症狀通常可於24小時內自行消失。但若情況比較嚴重,例如當喉嚨黏膜水腫,可致病人呼吸困難,甚至威脅生命,須立刻求醫。
反覆發作可致呼吸困難
林指,臨床上急性蕁麻疹的求診個案較多,多數有迹可尋。成人為例,常見誘發原因如食物,包括魚、蝦、貝殼類如鮑魚、果仁、花生,以及加工食物,尤其含添加劑、味精或食用色素的食品,如紅色、黃色等。冬天因為多慶祝節日,市民吃自助餐、酒樓做節或打邊爐,都有機會接觸不同食物,病人也容易在這段時間蕁麻疹發作,亦可由藥物如抗生素盤尼西林、消炎止痛藥等引致病發。
兒童個案則八成與感染有關,林稱,如傷風感冒或感染真菌後發作,也有兒童進食如牛奶、蛋、果仁、小麥及大豆等後病發。與食物有關的蕁麻疹個案,多數在進食30分鐘後出事,建議病人撰寫飲食紀錄,尋找可致病食物後,應避免再食,「有病人食蝦後發作,但原來都唔係食所有蝦都會出事」,故毋須盲目戒口。
林稱,物理性蕁麻疹也多見,可由環境轉變或物理性壓力引起,包括冬天穿太緊身、太貼身的衣服,都可致皮膚受壓形成蕁麻疹,例如褲子或褲頭太緊,令腰部出現蕁麻疹。有些病人使用電腦時,前臂過度用力壓枱面,會令前臂皮膚蕁麻疹發作。溫度轉變如太熱、太凍也刺激病發,如冬天沖涼水溫過高、運動後大量出汗或長時間在陽光下活動。慢性蕁麻疹屬蕁麻疹發作多於6星期,並經常復發,此類情況大多原因不明,部份個案懷疑與貧血、甲狀腺問題或腸道有寄生蟲有關。
抗組織胺藥物能有效治療蕁麻疹,有助加快症狀消退及止痕,林指,病人也可用凍敷急救止痕,減少抓癢。慢性蕁麻疹病人或要長期服藥,或服用高劑量抗組織胺藥物。如蕁麻疹持續多日,或經常復發,或出現眼腫、嘴腫或呼吸困難等較嚴重情況,應盡快求醫。要預防蕁麻疹發作,最好揀吃天然食物,避免食加工或含色素食物,冬天時亦要少穿太貼身衣服,或用水溫太高的水沖涼。如經常復發,可隨身帶備治療藥物。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2018年1月10日
2024年09月02日 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