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轉變與CoLAB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12日 06:35
2012年08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他希望新的轉變和CoLAB可從不同層面帶來改變,包括客戶、年輕設計師和社會。


轉變一﹕給客人新提案

「以往與客人的合作模式很簡單,大家開會,一人坐一邊,雖然口頭上說是合作,但關係只建立在契約和金錢之上。大家收埋好多事,不被對方知道,只是一種服務的買賣。」他知道這亦無可厚非:「對方會覺得你只不過是幫我畫logo,犯不着讓你知道盤數。但與社會企業合作,大家的透明度高,知道事情的意義,大家都想大家好。」


大部分的設計師,亦傾向收了錢完成了工作便拍拍屁股走人,與客人的關係現實,亦充滿張力:「時時會聽到客人看不起設計師,或設計師覺得自己做牛做馬,客人竟要改font size?但逆向思考,自己能提供何種專業服務給客人?對案例有什麼想法?」曾有客人拜託阿雄設計宣傳品,阿雄最終交出整個企業品牌設計,他解釋:「我不是要sell他們,而是設計師應有更宏觀的想法。若只應付面前的order,那麼只能夠永遠接order。」這是一個循環:「設計師若主動分享自己對設計的看法,客人便會明白,不會要求改你的point size,你用什麼心態工作,就會得到什麼回報。」


轉變二﹕發揮年輕人力量

阿雄解釋何謂CoLAB:「意思是collaboration和laboratory,解『合作』和『實驗』。」着眼於年輕人,基於曾經亦是熱血青年的他,觀察到現今的年輕人不願意打工:「他們知道工作形式困身,結果是創意被大公司榨乾榨淨後,當毛巾扭乾水就丟。」他眼見一些年輕人畢業後便希望創業,但未必成功:「社會節奏不一樣,他們想快些有自己的面貌。但開設公司前,我有長時間打工經驗,學懂很多,知道這不是容易的事。」既然年輕人欠缺這些經驗,CoLAB的平台可發揮年輕人的力量:「這些資源好旺盛,不停燒,與其空燒,不如我分享經驗,他們分享他們那團火。有對的工作,大家可以短期合約形式合作。客人能以較便宜的價錢,得到專業的設計服務,還有年輕人對設計的熱情。」


而阿雄的付出,亦包括種種意外的應變:「實驗室會有爆炸、撈錯化學物品成分等事情,CoLAB一樣有。」他笑,但他亦清楚,新事物就是如此爆發的。


轉變三﹕添社會元素

除了商業模式,CoLAB希望試試其他可能,如與區區肥皂以分承的形式合作,「分承不是我們開創的,但我們想做有社會元素,與社會有關的設計。以前都會問自己對社會有多關心,我不是那種走到很前的人,很少時間去消化社會發生的事」。除了因為每天埋首做設計,社會亦太複雜,令阿雄消化不良:「雖然我不是天天閱報,但我不認為社會沒救,至少在設計方面可以有些貢獻。」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