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吳志森﹕「執膠」是一場本土運動長青網文章

2012年08月13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8月13日 06:35
2012年08月13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特強颱風,把150公噸的聚丙烯膠粒吹落大海,到處漂浮,波及香港大部分島嶼與海灘,政府官僚眾口一詞輕描淡寫,出口術安慰市民,將影響減到最低,但客觀存在的生態災難,卻完全無法迴避。


一場波及全港的災難,燃起了香港人愛護這塊土地的熱情。以千計的香港市民,沒有嚴密組織,只呼應網上面書號召,不約而同的湧到各海岸、各泳灘,冒着酷暑,攀山涉水,用最原始的方法,戴起手套,盆栽泥鏟,家用筲箕,把聚丙烯膠粒,從沙上、水中、石罅,一粒一粒的拾起來。


據估計,即使數千市民,用這種最原始的方法,拾回上百公噸的膠粒,未計偏遠無法到達的地方,也要以月計的時間。環保團體,形容這是愚公移山,別無選擇,只有這種鍥而不捨,而又最原始的辦法,希望把大部分膠粒拾起,將生態災害減到最低。


港人的熱情 是本土意識的覺醒

我問環團負責人,參與者是否趕潮流一窩蜂三分鐘熱度,做兩天就收工放棄。環團朋友說,絕對不是,這個星期未完,參與者就問下星期會到哪個海岸泳灘「執膠」,要他們帶多少個朋友來。


想像一下,這場聚丙烯災難,若發生在10年前,港人會有這種熱烈反應嗎?請恕我政治不正確,「執膠」是一場本土運動,是六七年前開始,天星、皇后、喜帖街、反高鐵、菜園村等等,連串本土運動的一個延續。港人的熱情,是本土意識的覺醒:我們都愛這土地,為這塊土地的安全、環境、完整,負有責任,願意付出。


香港被殖民150年,英國人既不希望香港人中華民族意識抬頭,更害怕港人衍生出本土意識,兩者都對殖民統治不利。戰後,避秦南來的居民,更以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將香港當作暫居之所,把一切都非政治化,是殖民者最樂見的。


香港回歸,表面上,實行的是高度自治港人治港,宗主國換了,但殖民心態仍然未變。有計劃有部署地打壓要求當家作主、漸趨抬頭的本土意識。用國民洗腦教育,增強港人的民族主義,「不要問,只要信」,臣伏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中國神話。


轟轟烈烈的反洗腦教育運動,嚴格說來,也是近年本土運動的另一個延伸。對人權民主法治等普世價值的堅持,對獨立思考批判精神的執著,是英治150年留下來的珍貴遺產,成了本土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洗腦國民教育,黨國不分,國家認同變成了對黨的認同,是非不問,要的是增強國民身分認同和自豪感,在在與獨立思考批判精神的價值相違背,這是家長學生老師聯合起來堅決反對的最關鍵原因,無關外國勢力插手,也無關政黨選舉拉票。


反洗腦教育走在最前線的「學民思潮」,組織年輕人到海灘「執膠」,保衛港人腦袋和保衛本土環境相結合,年輕人身體力行,令人感動。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