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食物安全中心驗出多款奶粉含碘量低,有家長擔心,嬰兒若攝取碘不足,影響甲狀腺素,有可能損害腦部發展。爸媽們不用驚惶失措,醫生、營養師、心理學家等一眾專家向各爸媽提供專業意見,逐一釋除大家的疑慮。
朱﹕仁安醫院兒科專科醫生朱蔚波
姜﹕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姜源貞
韓﹕香港中文大學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
梁﹕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外科學系名譽臨牀副教授梁熊顯醫生
劉﹕身心營養顧問註冊營養師劉立儀
問﹕孩子未夠6個月大,但飲用了含碘量低於標準的奶粉,除了到健康院驗血,現在有什麼事情可以做?
朱﹕若初生嬰兒因缺碘而導致嚴重的甲狀腺功能問題,醫生在很早期便能發覺得到。其實現時驗出含碘量低的牌子也含小量碘,只是未合乎標準,對小朋友來說,問題應不大,若1至6個月大嬰兒缺乏碘,可以進食補充劑或轉奶粉,甚至改以母乳餵哺。這個階段的嬰兒,也可以做一些智能發展的檢查,看看其生長的里程有沒有出現遲緩。
可找兒科醫生評估
韓﹕家長不用過分擔心,以威爾斯親王醫院為例,以往未曾出現攝取碘太少,令甲狀腺素不足而影響腦部發育的個案。如果家長真的很擔心子女受影響,可以找兒科醫生來評估孩子發育情况。
我建議初生嬰兒吃人奶,如果家長選擇給嬰兒餵奶粉,可選普遍坊間有售,且耳熟能詳的奶粉品牌,包括來自美國、澳洲、新西蘭等國家的品牌,而日、韓品牌方面,家長不懂得細看有關標籤,宜避免選擇。而4至6個月的嬰兒,已可以進食固體食物,不再只靠進食奶粉吸收所需營養,已有均衡的營養。
問﹕若嬰兒本身缺碘,6個月後加入固體食物,真的能吸收足夠碘嗎?
劉﹕這說法並非完全準確。因為如嬰兒之前並非吃人奶,而是以純配方奶粉餵哺,而挑選的是沒有含足夠碘的奶粉,即使加入固體食物初期,配方奶粉仍是嬰兒主要食物來源。加入固體食物未必會補充到很多的碘,因為米糊粥仔、蔬菜肉類都不含碘,如加入粥仔內的魚類為淡水魚,碘含量亦不高。一般寶寶吃固體食物初期都不會放太多鹽,因此,如嬰兒本身缺碘,在初期進食固體食物時,並不會得到太大的改善。
問:孩子已經超過8個月大,但他在0至6個月大的初生階段是飲用含碘量不合規格的奶粉牌子,而健康院只為8個月以下嬰兒提供驗血服務,那麼我如何知道孩子是否因曾經飲用該奶粉而導致智力出現問題?例如我的孩子到2歲仍未會說句子,是否代表他出現了發展遲緩?
姜﹕家長可留意小朋友的認知能力和身體發展情况來觀察他們是否有發展遲緩。即使是初生嬰兒,也懂得一些自然反應,例如你把手指或物件放在嬰兒手心,他們懂得去抓握;有聲音時,會移動頭部尋找聲音方向來源。這代表他對外面的東西有所反應。而當他們長大至約2歲,會懂得模仿,可以參與一些生活化的遊戲,如扮醫生或煮食等。
在語言發展上,一般來說,女孩子發展比男孩子早,1至2歲便會懂得說簡單的語言和聽指令;另外,也要視乎小朋友學習語言的環境是否有利他們,例如家中有哥哥姊姊,語言刺激會較豐富。而約2歲的小朋友,有可能未懂得說話,但他們也會有溝通意欲,例如想要一件物件,他們會向你示意;開心時會笑;聽到過大的噪音會皺眉等。
孕婦缺碘 影響胎兒
問﹕嬰兒出生後才需要碘嗎?
梁﹕不是,胎兒從媽媽的中孕期開始,至出生後3年,均需要吸收較高的碘來幫助腦部發展。如胎兒從母體中吸收碘量偏低,出生後有可能會患上先天性碘缺乏症候群(Cretinism),智力水平比正常兒童低,並出現耳聾、鬥雞眼、站立及步行不穩、偏矮、甲狀腺逐漸肥大等問題。因此,孕婦應注意自己是否吸收足夠的碘以供應給胎兒。
問﹕除了孕婦和嬰兒,兒童和成人也需要碘嗎?什麼食物含較豐富的碘?
梁﹕兒童同樣需要碘來幫助腦部發展,而成人缺乏碘可引致甲狀腺素不足,出現大頸泡及相關的甲狀腺毛病。碘鹽(iodized salt)、海產和鮮奶等都含碘,有些國家會特別在鹽中加入碘,但香港大部分食鹽中沒有加入碘。若有偏食壞習慣,便有可能會缺碘。
劉﹕碘的來源有碘鹽、海產、紫菜、牛奶和芝士等。補碘方法是在家中食用碘鹽或間中吃紫菜。
■不同年齡每日需碘量
嬰兒﹕110至130微克
幼兒(1至8 歲)﹕90微克
兒童(9至13歲)﹕120微克
青少年及成年人 ﹕150微克
懷孕及哺乳婦女 ﹕220至290微克
資料來源﹕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2011年11月)
文﹕顏燕雯、梁翠薇、顏紫燕
編輯:沈可媛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