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軒軒與弟弟生於小康之家,雖不算大富大貴,但父母一直對他疼愛有加,直至父親最近失業,不單令一家陷入經濟困境,也令父親的情緒跌至深淵,一次未能自制下對軒軒與弟弟施以虐打,父親過後懊悔不已,軒軒自此看見爸爸就發抖狂哭,母親也不知如何幫助兩兄弟修補心靈創傷。
家庭暴力留心理創傷
事實上,不同類型的家庭暴力事件,包括﹕性侵犯及虐打等,都會為孩子帶來强烈的心理創傷反應,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孩子經歷創傷事件後的表現均大有不同,學前階段的孩子往往較難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可能會有較多纏繞別人、驚恐、吸啜手指、怕黑及遺尿等表現。年幼孩子由於不大理解事件發生原因,於是容易感到擔心、羞恥、內疚,甚至自責。學齡階段的孩子則可能表現畏縮、離群、容易與人爭吵、發脾氣及失眠等。相反地,部分孩子可能會表現沉默及乖巧懂事,令人擔心是否過分抑壓情緒。這些創傷反應可能即時出現,亦可能在事件發生數星期後才出現。
擁抱親吻孩子 給予安慰
面對被虐待的孩子,父母不妨多給予安慰及支持,並按情况給孩子適當的身體接觸,如擁抱或親親,讓他們感到被關懷及安全。同時,以體諒接納的態度,鼓勵他們說出經歷、感受及想法,引導他們表達憂慮、內疚及傷痛,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並會隨時間過去而改善。在安慰孩子時,父母應避免說一些敷衍或深化內疚不安的說話,例如﹕「起碼你無死」、「如果你唔再曳……就唔會……」等等。在協助孩子盡快回復正常學習及生活程序的同時,父母可鼓勵他們多運動來放鬆自己。有時候,孩子或許需要有自己靜下來的空間,只要不是自我隔離,父母不妨尊重他們的需要。
儘管家庭暴力往往在孩子的身體及心靈上造成難以彌補的傷痕,然而,孩子是有能力從創傷中逐步復元,家人的信任、鼓勵及支持絕對是孩子在康復路上重建希望的良方!
作者為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牀心理學家
陸詠詩
家庭暴力留心理創傷
事實上,不同類型的家庭暴力事件,包括﹕性侵犯及虐打等,都會為孩子帶來强烈的心理創傷反應,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孩子經歷創傷事件後的表現均大有不同,學前階段的孩子往往較難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因此可能會有較多纏繞別人、驚恐、吸啜手指、怕黑及遺尿等表現。年幼孩子由於不大理解事件發生原因,於是容易感到擔心、羞恥、內疚,甚至自責。學齡階段的孩子則可能表現畏縮、離群、容易與人爭吵、發脾氣及失眠等。相反地,部分孩子可能會表現沉默及乖巧懂事,令人擔心是否過分抑壓情緒。這些創傷反應可能即時出現,亦可能在事件發生數星期後才出現。
擁抱親吻孩子 給予安慰
面對被虐待的孩子,父母不妨多給予安慰及支持,並按情况給孩子適當的身體接觸,如擁抱或親親,讓他們感到被關懷及安全。同時,以體諒接納的態度,鼓勵他們說出經歷、感受及想法,引導他們表達憂慮、內疚及傷痛,讓他們明白自己的情緒反應是正常的,並會隨時間過去而改善。在安慰孩子時,父母應避免說一些敷衍或深化內疚不安的說話,例如﹕「起碼你無死」、「如果你唔再曳……就唔會……」等等。在協助孩子盡快回復正常學習及生活程序的同時,父母可鼓勵他們多運動來放鬆自己。有時候,孩子或許需要有自己靜下來的空間,只要不是自我隔離,父母不妨尊重他們的需要。
儘管家庭暴力往往在孩子的身體及心靈上造成難以彌補的傷痕,然而,孩子是有能力從創傷中逐步復元,家人的信任、鼓勵及支持絕對是孩子在康復路上重建希望的良方!
作者為聖公會聖基道兒童院臨牀心理學家
陸詠詩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