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星期一宗中醫師懷疑長期處方類固醇的個案,再度惹起公眾對藥物安全的關注。有藥劑師指出,類似個案絕不罕見,不少中醫雖然明知使用西藥有可能被除牌,但因為類固醇可快速治療皮膚炎症,甘願冒險犯法。要預防在不知情下吸收過高劑量類固醇,就要時刻留意服藥後的身體反應,以及向有信譽的合資格註冊中醫師求診。
衛生署繼上星期公布,有五名患有皮膚病,包括濕疹、牛皮癬或脫髮問題的病人,向油麻地一中醫求診並接受針灸治療後,出現「庫欣氏症候群」,前天再公布多一名十四歲女童,接受同一個醫師針灸治療半年後,被兒科醫生診斷患上庫欣氏症候群,全部個案都懷疑是因為長期過量使用外用類固醇所引致。
過量用藥半年現病徵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崔俊明解釋,「藥用的類固醇是一種人工合成的荷爾蒙,具有消炎、消腫及止痛的作用。在臨牀醫學上被廣泛應用於各類與免疫力有關的疾病,例如濕疹、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醫生會按患者的情况處方適當劑量,不會輕易產生副作用。但如果長期過量服用,即持續超過半年至一年使用,就有可能出現臉圓、體重增加、毛髮增多、月經失調及高血壓等問題,亦即庫欣氏症候群。繼續使用的話,更可導致骨質疏鬆、糖尿病和白內障等疾病。」
不過,類固醇其實是中醫禁忌。註冊中醫師楊明霞指出,註冊中醫師不能為病人處方類固醇。「根據中醫藥條例,任何情况下,中醫師都不能為病人處方任何西藥,包括類固醇在內,違規中醫師可能被除牌。而正規的中醫師在治療患皮膚病的病人時,會根據其體質虛寒,辨證論治,再決定採用內服中藥或輔以針灸來治理。」
中醫﹕即止痕 不治本
楊明霞說:「因為在中醫學角度,皮膚狀况可以反映身體狀况,出現濕疹、暗瘡等皮膚問題,都是因為體內熱毒或是代謝廢物累積所致,所以治療時應針對體內的疾病,才可徹底根治皮膚病。使用類固醇來治療皮膚病,只能達到即時止痕功效,治標卻不治本。」
雖然中醫師為病人處方類固醇實屬違法,但類似今次的個案其實並不罕見,崔俊明亦直指﹕「其實過往不時揭發有中醫師為病人處方西藥而出事,但單靠病人提高警覺亦不容易,因為中醫師未必會在處方單上寫明『類固醇』,或者如果中醫師是透過針灸加入類固醇,病人更加難以及時揭發。」
要避免中醫偷偷加入類固醇治理皮膚病,絕對是防不勝防,唯一方法就是留意服藥後的身體變化。
崔俊明解釋,「病人應該留意,服用中藥一段時間後,如果發現臉變圓、體重突增、毛髮增多,就應該停止服藥,並轉向西醫求診,經過驗血後,才可確定是否有過量服用類固醇。另外,病人亦最好向有信譽的中醫師求醫,避免到沒有註冊的中醫診所求診,減低中招風險。」
文﹕張慧菁
圖﹕資料圖片
編輯 王翠麗
新聞類別
健康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