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 若社會在土地開發未能形成共識,則在土地供應不足下,樓市不可能平穩發展,一個受薪階層負擔不起的樓價,並非買樓難那麼簡單,而是整體社會要付出沉重代價;所以,現在是全社會以新思維處理土地開發和使用問題的時候。 ”
樓市持續升溫,各線樓宇成交價接連破紀錄聲中,特首梁振英宣布了10項短期和中期措施,希望穩定樓市,不過,綜觀「梁十招」,因為未能增加大量供應、也未能改變市民對樓價上升的預期,效用有限。梁振英的招數,顯示要扭轉曾蔭權遺留下來的畸形樓市,並無特效藥,也說明政府僅從現有可掌握的土地資源轉來轉去,不可能收到顯著效果;政府必須跳出現有框框去思考,例如主導和加快新界東北新發展等大型建屋計劃,或可以找到突破點,有望使樓市回復平穩發展。
「梁十招」挖東牆補西牆
治標不治本
本港樓價升勢不止,主要是供應嚴重短缺和持續低息環境所致。關於供應短缺,乃7年來曾蔭權政府在土地開發不作為的結果,不要說梁振英並無魔術棒,即使他有魔術棒變出土地,新建單位仍然要3至5年才可以供應市場;至於歐美經濟情况和聯繫匯率關係,持續低息環境推高樓價的現實,更非梁振英政府可以改變。在供應短缺和低息環境這兩頭攔路虎面前,「梁十招」顯示姿態多於實際,無法扭轉畸形樓市,不過,梁振英出招傳達了一個信息,就是他率領的政府上場兩個月,雖然歷經炮火連天,仍然能夠拿出具體措施對抗樓市怪獸,說明梁振英政府將全力、認真處理土地和住屋供應,實踐他在政綱的承諾。梁振英這個心志,顯示他仍然鬥志高昂。
梁振英政府並未利用額外印花稅遏抑樓市,一方面或許去年實施「額印」之後,「摩貨」已不多,另外,若在額印加強力度,例如延長年期或加重稅率等,都會即時窒礙供應,在樓價因為供應短缺而飈升下,額印的副作用與增加供應的原則背道而馳。因此,梁振英政府未以額印為工具,相信是考慮了這些因素,從實施額印而未能紓緩樓市看來,政府的選擇,現階段看來是恰當的。
「梁十招」基本是增加供應,不過,挖空心思之下,5項短期措施之中,未來12個月確實可以推出的單位仍然不多,只有居屋貨尾約830個、「置安心」轉租為售1000個單位,其他如加快審批預售樓花,即使約9000個單位推出應市,但是,此乃未來3至4年已知6.5萬個單位供應的一部分,提前賣了,日後就少了供應,這是簡單的捉襟見肘道理;另外,季度賣地計劃,即使土地賣得出去,發展商也要3至5年才賣樓花,這是遠水難救近火,至於改建政府工廠大廈為出租公屋單位180個、市建局重建工廈提供180個住宅單位,即使這兩個項目明年可以動工,也並非能夠入住或出售,况且合共只有360個單位,實際效用不大,只能以精神可嘉來形容。
至於5項中期措施,梁振英未提出時間表,不知道什麼時候落實,而綜觀這5項措施,基本上是現有資源轉來轉去,例如長沙灣一幅休憩用地興建公屋,使2300個單位可提前兩年落成,但是區內騰出另一休憩用地補替;至於36幅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撥作住宅用途,估計可以提供約1.2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算是大手筆,不過,挖過這一輪之後,相信「政府用地」改變用途,就此打住,也就是說將無以為繼。因此,挖東牆補西牆的增加供應,雖能治標,但非治本,效益不彰,也不能持續。
400億購地是好構思
應與持份者謀共贏方案
政府必須跳出現有框框,從更大角度看土地供應,才有可能走出困境。較早前,有消息說政府計劃動用400億元,在新界東北徵收私人土地,用以推動新發展區計劃。這是一個值得積極研議的構思。首先,政府所處被動景况,是沒有土地儲備,以致出現發展商主導供應、政府被牽着鼻子走的局面,政府動用公帑徵地作儲備,就可以爭回一些主動。其次,政府全面掌控新發展區土地供應,可以發揮調節力度,防止出現畸形現象。
政府這個構思仍處於諮詢階段,但困難重重。包括地產建設商會聲言反對,指摘政府改變公私營合作模式,表示不惜對簿公堂云云;區內一些土地業主,以政府諮詢不足為由,擺出質疑姿態;至於有團體則對新界東北區規劃,賦予保育議題,什麼「滅村」等口號,已經宣之於口。情况會很困難,但是,政府值得積極研議,與相關的持份者尋找一個共贏的方案。至於早前政府諮詢在海港外圍填海,應該盡快選定地點,動工造地。
香港並非沒有土地,只是在保護自然環境與發展需要之間,要達至一個平衡,使土地得以善用,這是擺在全港市民面前的議題。過去埋首發展,固然不對,現在興起保育第一、發展必須讓路的風氣,宛如走向另一個極端,也不利解決土地供應和樓價高企的問題。期望政府和市民都能以新思維、新做法,改變這種風氣,使香港有足夠的空間發展,改變回歸15年以來,許多方面發展停滯不前的局面。事實上,若社會在土地開發未能形成共識,則在土地供應不足下,樓市不可能平穩發展,一個受薪階層負擔不起的樓價,並非買樓難那麼簡單,而是整體社會要付出沉重代價;所以,現在是全社會以新思維處理土地開發和使用問題的時候。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樓市持續升溫,各線樓宇成交價接連破紀錄聲中,特首梁振英宣布了10項短期和中期措施,希望穩定樓市,不過,綜觀「梁十招」,因為未能增加大量供應、也未能改變市民對樓價上升的預期,效用有限。梁振英的招數,顯示要扭轉曾蔭權遺留下來的畸形樓市,並無特效藥,也說明政府僅從現有可掌握的土地資源轉來轉去,不可能收到顯著效果;政府必須跳出現有框框去思考,例如主導和加快新界東北新發展等大型建屋計劃,或可以找到突破點,有望使樓市回復平穩發展。
「梁十招」挖東牆補西牆
治標不治本
本港樓價升勢不止,主要是供應嚴重短缺和持續低息環境所致。關於供應短缺,乃7年來曾蔭權政府在土地開發不作為的結果,不要說梁振英並無魔術棒,即使他有魔術棒變出土地,新建單位仍然要3至5年才可以供應市場;至於歐美經濟情况和聯繫匯率關係,持續低息環境推高樓價的現實,更非梁振英政府可以改變。在供應短缺和低息環境這兩頭攔路虎面前,「梁十招」顯示姿態多於實際,無法扭轉畸形樓市,不過,梁振英出招傳達了一個信息,就是他率領的政府上場兩個月,雖然歷經炮火連天,仍然能夠拿出具體措施對抗樓市怪獸,說明梁振英政府將全力、認真處理土地和住屋供應,實踐他在政綱的承諾。梁振英這個心志,顯示他仍然鬥志高昂。
梁振英政府並未利用額外印花稅遏抑樓市,一方面或許去年實施「額印」之後,「摩貨」已不多,另外,若在額印加強力度,例如延長年期或加重稅率等,都會即時窒礙供應,在樓價因為供應短缺而飈升下,額印的副作用與增加供應的原則背道而馳。因此,梁振英政府未以額印為工具,相信是考慮了這些因素,從實施額印而未能紓緩樓市看來,政府的選擇,現階段看來是恰當的。
「梁十招」基本是增加供應,不過,挖空心思之下,5項短期措施之中,未來12個月確實可以推出的單位仍然不多,只有居屋貨尾約830個、「置安心」轉租為售1000個單位,其他如加快審批預售樓花,即使約9000個單位推出應市,但是,此乃未來3至4年已知6.5萬個單位供應的一部分,提前賣了,日後就少了供應,這是簡單的捉襟見肘道理;另外,季度賣地計劃,即使土地賣得出去,發展商也要3至5年才賣樓花,這是遠水難救近火,至於改建政府工廠大廈為出租公屋單位180個、市建局重建工廈提供180個住宅單位,即使這兩個項目明年可以動工,也並非能夠入住或出售,况且合共只有360個單位,實際效用不大,只能以精神可嘉來形容。
至於5項中期措施,梁振英未提出時間表,不知道什麼時候落實,而綜觀這5項措施,基本上是現有資源轉來轉去,例如長沙灣一幅休憩用地興建公屋,使2300個單位可提前兩年落成,但是區內騰出另一休憩用地補替;至於36幅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撥作住宅用途,估計可以提供約1.2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算是大手筆,不過,挖過這一輪之後,相信「政府用地」改變用途,就此打住,也就是說將無以為繼。因此,挖東牆補西牆的增加供應,雖能治標,但非治本,效益不彰,也不能持續。
400億購地是好構思
應與持份者謀共贏方案
政府必須跳出現有框框,從更大角度看土地供應,才有可能走出困境。較早前,有消息說政府計劃動用400億元,在新界東北徵收私人土地,用以推動新發展區計劃。這是一個值得積極研議的構思。首先,政府所處被動景况,是沒有土地儲備,以致出現發展商主導供應、政府被牽着鼻子走的局面,政府動用公帑徵地作儲備,就可以爭回一些主動。其次,政府全面掌控新發展區土地供應,可以發揮調節力度,防止出現畸形現象。
政府這個構思仍處於諮詢階段,但困難重重。包括地產建設商會聲言反對,指摘政府改變公私營合作模式,表示不惜對簿公堂云云;區內一些土地業主,以政府諮詢不足為由,擺出質疑姿態;至於有團體則對新界東北區規劃,賦予保育議題,什麼「滅村」等口號,已經宣之於口。情况會很困難,但是,政府值得積極研議,與相關的持份者尋找一個共贏的方案。至於早前政府諮詢在海港外圍填海,應該盡快選定地點,動工造地。
香港並非沒有土地,只是在保護自然環境與發展需要之間,要達至一個平衡,使土地得以善用,這是擺在全港市民面前的議題。過去埋首發展,固然不對,現在興起保育第一、發展必須讓路的風氣,宛如走向另一個極端,也不利解決土地供應和樓價高企的問題。期望政府和市民都能以新思維、新做法,改變這種風氣,使香港有足夠的空間發展,改變回歸15年以來,許多方面發展停滯不前的局面。事實上,若社會在土地開發未能形成共識,則在土地供應不足下,樓市不可能平穩發展,一個受薪階層負擔不起的樓價,並非買樓難那麼簡單,而是整體社會要付出沉重代價;所以,現在是全社會以新思維處理土地開發和使用問題的時候。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