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現今都市人的生活,幾乎與智能電話不可分割,遊戲、購物、通訊、聊天之餘,就連失眠也找智能電話解決。與睡眠相關的apps數以百計,部分更長期高踞熱門排行榜。
據衛生署2010年調查,近兩成港人受失眠困擾。睡眠不足會導致情緒問題、精神散漫,還會引發血壓上升、免疫力下降等。求助睡眠app,是否就能安枕無憂?
分析數以百計的睡眠apps,主要分三類:一類聲稱能記錄睡眠狀態,在睡得最淺的時候才叫醒用家;一類指能通過播放合適腦電波,有助快速進入深度睡眠狀態;還有一類彙集各種輕柔音樂和自然聲,聲稱能放鬆身心。香港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兼睡眠檢查室主管榮潤國醫生(圖)了解三類睡眠apps後,逐一評論。
◆第一類:記錄睡眠狀態
原理
將手機放牀邊,透過手機內的加速度感應器(Accelerometer),監測睡眠時的身體活動,從而分析睡眠深淺
代表
「Sleep Cycle Alarm Clock」(圖B)、「Sleep Time」
醫生點評:可粗略監測 精準成疑
用身體活動來分析睡眠狀態,原理與現時一款用於研究睡眠的儀器相似,儀器戴在睡眠者手上,通過感應動作,判斷其處於睡眠或清醒狀態,準確率約七八成。
但將手機放在牀上而非戴上人體,靈敏度較低,要檢測睡眠深淺就更是「估上加估」,準確率不高,「不過都算是個快速檢測,可以粗略記錄睡眠時間」。
◆第二類:腦電波催眠
原理
播放合適的腦電波,在睡前戴上耳機聽15至30分鐘,就能快速進入熟睡狀態
代表
「熟睡!(100%深度睡眠)」(圖C)、「深度睡眠:熟睡」、「深度睡眠專業版」
醫生點評:聽腦電波成效 暫無證據
人體從進入睡眠到清醒,的確會產生不同的腦電波,不過聆聽腦電波能否幫助熟睡,暫無科學數據支持。至於app要求戴上耳機聆聽,可能是因為左右耳播放的頻率不同,有些人聽了之後會覺得嘈雜、心煩意亂,不利睡眠;有些人卻恰恰相反,在太靜的環境反而睡不着,需要稍微嘈雜的背景聲,覺得app有效可能是基於這個原理。
◆第三類:大自然音樂助放鬆
原理
彙集多種輕柔音樂或自然聲,在睡前聆聽能放鬆身心,調整至適合睡眠的狀態
代表
「Relax Melodies」(圖D)、「天籟之音—放鬆、睡眠、減壓、工作」
醫生點評:注意愈聽愈興奮
聽柔和音樂的確有助紓緩緊張疲勞,不過,從事音樂的人士或會因為聽到音樂而興奮,例如跟着打拍子「聞歌起舞」,反而不利睡眠。
總結:噱頭多於實用
榮潤國總結,這些apps雖然噱頭大於實際用途,但整體而言有助大家提高對睡眠的認識,「但現時大多數人嘗試濃縮睡眠時間,挪作其他用途,如工作、社交等。其實小孩每日起碼要睡10小時,青少年約9至10小時,而成年人則需要7至8小時」。
文﹕曾明
圖﹕曾明、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 蔡曉彤
美術 SIUKI
新聞類別
健康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