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日又是莘莘學子開學的日子。一項有關中學生情緒狀况的調查,發現44%受訪中學生有不同程度抑鬱症狀,16%人達中度或嚴重程度,要即時接受專業評估及治療。調查又發現,中四、中五群組出現不同程度抑鬱症狀的比例,較中一至中三群組高出25%,有社工認為,這與學生學習壓力較大及要面對前途問題有關,曾接獲個案的中學生在學校天台徘徊或帶刀返學,以自殘紓壓。
心理學家:家長誤以為反叛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臨牀心理學家郭韡韡表示,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精神困擾或抑鬱情况普遍,但常被忽略,家長會誤以為子女踏入青春期出現反叛情緒而延誤治療,令子女變成「隱藏抑鬱」,對青少年成長及家庭帶來沉重負擔。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在去年12月至今年4月間,向10間學校共2600名12至18歲中一至中五學生發出問卷,以國際認可方式評估學生是否有抑鬱症狀,另外又以世衛方式,評估受訪者的精神困擾程度。
結果顯示,成功受訪的2332名學生當中,44%人出現不同程度抑鬱症狀,由輕度、中度至嚴重不等,中度及嚴重佔16%;中四及中五群組方面,中度及嚴重抑鬱的比例較高,達19%,較中一至中三群組的13.7%高。另一項精神困擾程度調查,則有2554人成功受訪,24.1%受訪者有輕度精神困擾,即有患上情緒病或精神病的風險,31.4%有中度及嚴重精神困擾,需即時專業評估及治療。
曾有學生帶刀上學
該服務處服務發展及青少年身心導航服務副主任戴曉寧表示,44%學生有不同程度抑鬱症狀,包括容易動怒、煩躁、沮喪等,這些情緒可引發沉溺上網、社交障礙等行為,嚴重者甚至有自毁傾向。戴表示,曾接觸患有抑鬱症學生攜刀上學,遭教師發現卻不能交代用途,另有學生不時到天台徘徊,後來變成企跳,她指這些學生若及早接受評估及治療,未必會發展至嚴重抑鬱。該處建議推行全港中學生精神健康評估,有助掌握整體情況。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