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歐陽五﹕「內傾」外交需要新思維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0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04日 06:35
2012年09月04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日,中國與諸鄰在南海議題上摩擦不斷,釣魚島危機又一再發作。美國國務卿希拉里選在4日、5日訪華,大概還會攪動一潭池水。


與華府在亞太地區的咄咄逼人相比,北京方面的表現要被動許多。


以釣魚島為例,日本步步主動,中國外交部門基本都是隨後回應。南海問題上也是類似,菲律賓、越南最近依舊不斷試探中國底線,態度也更加強硬。


幾個月前中國輿論津津樂道的「黃岩島模式」並沒有更多效果。究其原因,「黃岩島模式」到底還是被外界「逼」出來的一種被動創新,局限性較大。


總的來說,不管現在是否情願,中國的外交必然會面臨至少兩個方面的轉變:從被動性向預防性轉變;從「不干涉」向有技巧地介入轉變。這也是中國大國屬性的自然要求和責任要求。


這並不是說中國外交要由「軟」變「硬」。現在有一種愈來愈盛行的觀點認為,貿易施壓或者動槍動炮就是來「硬」的,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分歧就是來「軟」的。「硬」點比「軟」點好。這實際上也是一個誤區。


衡量外交做得好不好的最重要的指標在於是否對國家整體利益有利,而不在於「硬」或「軟」,或者說軟硬皆是手段。


中國外交政策的一些問題,很大程度是國內問題的一個外化。譬如長期經濟邏輯先行,對外交往也表現為重經貿、輕政治。實際證明,打「經濟牌」並不能消除周邊國家的戒心,反而堅定了一些國家對華戰略形成了兩面性:安全上嚴密防範、經濟上深度接觸。


小國也敢「鼠戲象」

目前外交左支右絀,一些政策「內外不討好」的局面,從根本上說,與中國外交策略長期形成的「內傾性」有關。


中國傳統的外交策略偏重於服務國內的經濟發展,這個策略在歷史上有很大效果。但現在中國海外利益比過去大很多,在考慮國家整體利益的同時,必須兼顧國內和國外兩方面。「維穩」是對內功能,「維權」是對外功能,二者必然會有衝突,這就需要中國政府對新時期的外交定位有一個明確思考。


現在一些國家就吃準中國瞻前顧後這一點,小國也敢「鼠戲象」,富有外交手腕的強國就不必說了。如果中國外交不盡快釐清定位,就更容易束手束腳,一些重大利益關切點上的轉圜餘地也就更小。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