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屆立法會選舉可謂群雄逐鹿,競爭激烈。由於2010年「政改方案」通過後,各選區的議席數目分佈狀况出現了頗大轉變,加上「超級區議會」的選舉,以及採用比例代表制最大餘額法,各方人馬在考慮如何「走位配票」,爭取更多席位,以及如何更有效展開選舉工程,吸引支持者,控制選舉的制高點時,可謂費煞思量。然而,相對於其他選區,由於九龍西選區的議席並沒增加,大小政黨或獨立人士參與競逐者又沒其他選區眾多,因而被指選情較淡。由於某些原本紮根該區、過去一直在該區參選的政黨核心人物轉戰「超級區議會」,令選舉形勢與力量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反映該區選情其實同樣暗湧處處,仍然存有不少不確定性,戰况的激烈不容低估。
針對今屆立法會選舉的形勢轉變及社會氛圍,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秉承一貫關注本土政治與選舉發展的傳統,利用電話調查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藉以了解普羅大眾的選舉意識、觀感和選擇。當選舉競逐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到底哪些候選人已經佔了上風,哪些仍力圖扭轉劣勢,為爭取進入議會盡最後努力呢?本文希望利用相關民意調查的資料,談談九龍西選區的最新選舉形勢。
白熱化階段
調查中,當報稱居住在九龍西選區並自稱登記選民的受訪者被問到「假如明天便是立法會地區選舉,你會傾向投票給九龍西選區哪張參選名單」時,9張參選名單的支持度明顯不同。若以取得九龍西選區的5個議席作為判別勝負的準則,則不難發現,最多受訪者表示會支持的首5張候選人名單,依高低次序分別為:(一)民建聯蔣麗芸名單(17.2%)(只列出名單中的首人,下同),(二)人民力量黃毓民名單(11.1%),(三)民主黨黃碧雲名單(10.5%),(四)西九新動力梁美芬名單(9.2%),(五)公民黨毛孟靜名單(9.0%);梁美芬名單與毛孟靜名單的支持度可謂叮噹馬頭,兩者與黃碧雲名單亦相差不足兩個百分點,顯示彼此之間的競爭極為激烈。
餘下4張候選人名單的支持比例依次為:民協譚國僑名單(5.3%)、獨立人士黃以謙名單(0.6%)、獨立人士黃逸旭名單(0.6%),以及香港關注會林依麗名單(0.2%),他們現時的支持度則相對落後。必須留意的是,高達25.7%受訪選民仍表示未決定投票對象或回答「不知道」,亦有10.5%拒絕回答(附表)。雖然各候選人名單的支持比例有一定差距,但在選舉日近之際,仍有為數不少的選民尚未清楚表態,他們的最終決定有可能影響大局,現斷言誰人能穩奪席位,入主議事堂,似仍言之過早。更加不容忽略的是,由於自稱登記選民且表示可能會或一定會投票的的受訪人數只有487而已,當中的10.5%又拒絕作答,根據樣本數據推斷總體數據的抽樣誤差頗高,我們在理解這些數據時必須注意其局限性和代表性。
舉棋未定「選唔落手」者仍多
正因選舉在即但舉棋未定、「選唔落手」者仍多,若果我們將拒絕回答的一群剔除於分析之外,只把那些已有心儀投票人選者(71.3%)與那些尚沒「心水」投票人選──即回答未決定投票對象或不知道者(28.7%)作交互表列分析,或者可以找出當中的某些人口社經及政治態度特徵,這些資料不但有助各候選人推動選舉工程,亦能讓我們對未來選舉變局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分析結果顯示,兩組九龍西受訪選民於個人社經背景(包括性別、年齡、學歷、住戶收入、出生地、社會階層認同),以及政治取態(包括對香港政府的滿意度、對香港與內地應保持距離或加強融合的取向、對立法會議員功能角色的定位、立法會選舉的關注議題)的差異,均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平。然而,自稱沒政治立場或自覺屬於中間派,以及自覺持民主派立場者的比例(35.8%和23.0%),皆顯著高於自覺屬於建制派立場人士(5.5%)。
綜合而言,當前競選活動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候選人出盡法寶拉票,甚至連告急牌也打出了,若他們能冷靜下來,細看那些猶豫不決選民的社經及人口背景,再深思這些人的需求和困境,然後針對性地宣傳,並提出實際政綱,改善問題,為其請命,必定更能觸動他們的內心,倘能如此,在最後階段爭取游離選民支持時,當較不着邊際、聲嘶力竭的告急來得更有效果。
誠然,距離正式投票時刻愈是接近之際,各種明爭暗鬥的政治角力和較勁必然更為激烈,會否爆出令人意外的消息,或是加速某些政治事件的發酵,藉以左右選舉局面,我們沒法預測,顯示選舉的變數實在不小。但是,我們相信,選民眼睛是雪亮的,他們對於光叫口號與說實話幹實事之間的分別,應該看得清清楚楚。同樣必須指出的是,隨着民主空間的不斷擴大,選舉活動的愈來愈多,我們應期待民眾的政治意識及選舉文化將日趨成熟,選舉工程步向專業,政策辯論亦應該更為理性。正因如此,客觀科學的研究數據,絕對有助加深我們對選舉、民主發展,乃至社會矛盾等問題的認識和了解,應充分予以重視。
*調查由本研究所電話調查研究室執行,在8月13日至9月2日之間成功訪問了4460名18歲或以上的市民。調查仍在進行中。當中,525名受訪者是九龍西選民,表示可能會或一定會投票的共487人,若將可信度設於95%,以此計算,抽樣誤差約在±4.44%以內。
【立法會選舉民調系列】
作者鄭宏泰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妙清是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尹寶珊是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統籌員
針對今屆立法會選舉的形勢轉變及社會氛圍,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秉承一貫關注本土政治與選舉發展的傳統,利用電話調查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藉以了解普羅大眾的選舉意識、觀感和選擇。當選舉競逐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到底哪些候選人已經佔了上風,哪些仍力圖扭轉劣勢,為爭取進入議會盡最後努力呢?本文希望利用相關民意調查的資料,談談九龍西選區的最新選舉形勢。
白熱化階段
調查中,當報稱居住在九龍西選區並自稱登記選民的受訪者被問到「假如明天便是立法會地區選舉,你會傾向投票給九龍西選區哪張參選名單」時,9張參選名單的支持度明顯不同。若以取得九龍西選區的5個議席作為判別勝負的準則,則不難發現,最多受訪者表示會支持的首5張候選人名單,依高低次序分別為:(一)民建聯蔣麗芸名單(17.2%)(只列出名單中的首人,下同),(二)人民力量黃毓民名單(11.1%),(三)民主黨黃碧雲名單(10.5%),(四)西九新動力梁美芬名單(9.2%),(五)公民黨毛孟靜名單(9.0%);梁美芬名單與毛孟靜名單的支持度可謂叮噹馬頭,兩者與黃碧雲名單亦相差不足兩個百分點,顯示彼此之間的競爭極為激烈。
餘下4張候選人名單的支持比例依次為:民協譚國僑名單(5.3%)、獨立人士黃以謙名單(0.6%)、獨立人士黃逸旭名單(0.6%),以及香港關注會林依麗名單(0.2%),他們現時的支持度則相對落後。必須留意的是,高達25.7%受訪選民仍表示未決定投票對象或回答「不知道」,亦有10.5%拒絕回答(附表)。雖然各候選人名單的支持比例有一定差距,但在選舉日近之際,仍有為數不少的選民尚未清楚表態,他們的最終決定有可能影響大局,現斷言誰人能穩奪席位,入主議事堂,似仍言之過早。更加不容忽略的是,由於自稱登記選民且表示可能會或一定會投票的的受訪人數只有487而已,當中的10.5%又拒絕作答,根據樣本數據推斷總體數據的抽樣誤差頗高,我們在理解這些數據時必須注意其局限性和代表性。
舉棋未定「選唔落手」者仍多
正因選舉在即但舉棋未定、「選唔落手」者仍多,若果我們將拒絕回答的一群剔除於分析之外,只把那些已有心儀投票人選者(71.3%)與那些尚沒「心水」投票人選──即回答未決定投票對象或不知道者(28.7%)作交互表列分析,或者可以找出當中的某些人口社經及政治態度特徵,這些資料不但有助各候選人推動選舉工程,亦能讓我們對未來選舉變局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掌握。
分析結果顯示,兩組九龍西受訪選民於個人社經背景(包括性別、年齡、學歷、住戶收入、出生地、社會階層認同),以及政治取態(包括對香港政府的滿意度、對香港與內地應保持距離或加強融合的取向、對立法會議員功能角色的定位、立法會選舉的關注議題)的差異,均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水平。然而,自稱沒政治立場或自覺屬於中間派,以及自覺持民主派立場者的比例(35.8%和23.0%),皆顯著高於自覺屬於建制派立場人士(5.5%)。
綜合而言,當前競選活動已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候選人出盡法寶拉票,甚至連告急牌也打出了,若他們能冷靜下來,細看那些猶豫不決選民的社經及人口背景,再深思這些人的需求和困境,然後針對性地宣傳,並提出實際政綱,改善問題,為其請命,必定更能觸動他們的內心,倘能如此,在最後階段爭取游離選民支持時,當較不着邊際、聲嘶力竭的告急來得更有效果。
誠然,距離正式投票時刻愈是接近之際,各種明爭暗鬥的政治角力和較勁必然更為激烈,會否爆出令人意外的消息,或是加速某些政治事件的發酵,藉以左右選舉局面,我們沒法預測,顯示選舉的變數實在不小。但是,我們相信,選民眼睛是雪亮的,他們對於光叫口號與說實話幹實事之間的分別,應該看得清清楚楚。同樣必須指出的是,隨着民主空間的不斷擴大,選舉活動的愈來愈多,我們應期待民眾的政治意識及選舉文化將日趨成熟,選舉工程步向專業,政策辯論亦應該更為理性。正因如此,客觀科學的研究數據,絕對有助加深我們對選舉、民主發展,乃至社會矛盾等問題的認識和了解,應充分予以重視。
*調查由本研究所電話調查研究室執行,在8月13日至9月2日之間成功訪問了4460名18歲或以上的市民。調查仍在進行中。當中,525名受訪者是九龍西選民,表示可能會或一定會投票的共487人,若將可信度設於95%,以此計算,抽樣誤差約在±4.44%以內。
【立法會選舉民調系列】
作者鄭宏泰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與政治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妙清是香港亞太研究所所長,尹寶珊是香港亞太研究所研究統籌員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