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資銀行 內外交困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09日 06:35
2012年09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資銀行或許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盈利降低、增長乏力、內外交困。


在港中資銀行股本周遭遇聯手拋售,並非賣家臨時起意。16家內地上市銀行公布的上半年業績,一片太平亦顯隱憂,出於對中資銀行股盈利前景和資產品質的重重憂慮,中資股東選擇兌現獲利、降低持倉,可見對銀行業,乃至中國經濟前景預期陡降。


明年盈利增速料降至10%

中資銀行仍手握「最賺錢」金字招牌,但實際情况卻遠不如半年前輕鬆自如。銀行盈利能力緩步下滑已經成為市場共識,此間專家預計,明年上市銀行的盈利增速或降至10%左右,這意味着與鼎盛期的2010年相比,大多數銀行盈利增速將減速八成。


盈利減速的背後,不良貸款率上升、中間業務收入「墜地」,中資銀行接連遭「涼水澆頭」。此前,內地銀行靠利息差獲巨額收入一直頗受詬病,可如今,央行新政後不僅銀行利息差縮減,就連唯一拿得出手的「中間業務收入」也轉向暗淡。以排名第一的工商銀行(1398)為例,過去6年中工行中間業務收入年增長率一直高達40%以上,但今年上半年增幅卻跌落至2.6%。


眼下,各上市銀行在港遭拋售,加之多家外資投行下調銀行股投資評級,內外交困已波及內地股價。就連四大行之一的中國銀行(3988)也出現破淨值的情况,市場悲觀情緒表露無遺。加上內地挽救實業、扶助中小企業、推動企業轉型都亟需銀行金援,或令銀行業本已居高的再融資需求被再度調高。


銀行問題年內發酵市場擔心,中資銀行的資產品質問題在下半年會持續發酵,並在今年底「觸頂」。


地方債務 成內銀沉重包袱

其中最值得憂慮的是,中國地方政府債務已變為銀行沉重的包袱。四大國有銀行相關貸款約計2.6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半年再度上升5000億元,建設銀行(0939)、農業銀行(1288)、中國銀行平台貸款餘額在上半年國家大力度清理下,不降反升。


據測算,今明兩年到期的地方融資平台貸款規模分別為1.84萬億元和1.22萬億元,銀行風險隱患加大,銀監會主席尚福林不久前坦言,「銀行難以估算地方政府可承受債務規模上限」。


業內專家認為,下半年,地方政府平台債務、房地產貸款、中小企業貸款的壞帳集中發酵,將肯定困擾中資銀行。


借力海外 謀求新生

面對內外交困,有能力的內資大行均把盈利前景放向海外市場。香港、澳門及新加坡成熟的金融環境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地區。


當前,中國最大的幾家銀行海外業務和收入平均佔比不到6%,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行這一比例也僅是22%,遠低於國際大行的平均水平。


分析認為,內地商業銀行為尋求海外市場盈利,今年將掀起一輪新的佈點競賽、甚至競爭。這從短期看或許有「業務單一」、「競爭同質化」的批評聲,但就長期而言,對中資銀行應是「新生」。


馮其十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