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由8月30日開始,學民思潮3名同學宣布絕食,並發起佔領政府總部行動,把政府總部變為屬於港人的「公民廣場」,並且持續10日,該是近年最大規模的佔領行動。作為一個運動組織者,我不得不佩服中學生們的膽識和智慧。是他們用絕食與佔領的方式,為反國教運動開出另一片天,創造形勢,以免運動因開學日的逼近而終結。
學民思潮進行佔領的同時,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的其他團體,正籌備9月1日的公民教育開學禮集會。坦白說,面對政府態度強硬,當時我十分擔心一次過的集會無法對政府構成足夠壓力,最終只會變為運動的「閉幕禮」。
結果,大聯盟的團體商議後,決定加入佔領及絕食,嘗試延續這股能量。
我們今次可有所突破嗎?
在廣場裏,絕食者的堅毅教人動容,不論是年屆60的何芝君與韓連山,還是大專生、老師、家長、社工和70社運老兵團,他們都懷着無比意志,用身體向政府提出最大的抗議,他們的堅持成為佔領行動的重要後盾。同時,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奇蹟在廣場發生:群眾堅定地留守、自發清潔洗手間、救護車到達時自行開路、不少市民主動捐助物資。集會人數由第一日的8000,增加至1萬、12萬……我一直對廣場的群眾心存感激,是你們成就了這場運動,也告訴了我們這些組織者,之前的大遊行、落區及組織動員是可以為城市帶來希望的,更有望帶來實質成果。
佔領行動持續一星期後,我們開始思考佔領行動的延續問題。那時我在想,以往的留守或佔領行動,最終都逃不過清場而無所獲的命運,我們今次可以有所突破嗎?可以爭取到成果才離開廣場嗎?這些問題,一直纏擾着自己的腦袋。
9月7日下午,我們收到梁振英約見大聯盟成員的信件。由於不欲密室談判,於是向群眾講述情况,並提出會面必須公開,至少要有傳媒在場。當時,我們知道無論會面是否成事,事情已到了關鍵時刻,政府隨時都會有所動作,嘗試為絕食及佔領行動降溫。
當時我們要作出兩個決定
可是,與特首的會面一直沒有成事,政府採取拖字訣,只叫我們去開預備會議。同時,不斷有消息指有人聘請了臨時演員到場生事。我們一方面要分析形勢,另一方面對廣場的情况甚為擔心。尤其我以前在集會中曾見過這些臨時演員扮演「市民」,並向其他市民投擲載滿水的膠樽。
9月8日下午,梁振英突然提出3項修改,包括:學校自行決定開展期、自行決定獨立成科、重新檢視課程指引。大聯盟隨即開了一個長達6小時的會議商討對策。當時我們要作出兩個決定:對政府的修改內容是否「收貨」和佔領運動是否繼續。雖然,政府仍未撤回課程,我們也擔心將來教育局會運用與學校之間的權力關係,向學校施壓要求開科;但3年開展期的消失和不強制獨立成科,反映一直以來的全民運動對政府構成壓力,不僅是絕食和留守,還有各校的校友關注組和家長組的成立,都對政府構成一定壓力,這是公民社會取得的小成果。
政府的修改方案,把形勢改變。當時我們判斷,在取得階段性成果後,運動的未來重點將無可避免轉為在學校和社區開展深入的組織工作,把廣場戰變為城市巷戰,讓家長和校友監察校政,阻止政府壓迫學校開科的情况發生。我們希望開展另一階段的運動,是為了運動可具有延續性。
筋疲力盡
當然,我們可以選擇廣場戰及巷戰並行,佔領與長線工作同步進行。可是大聯盟和學民思潮的義工們經歷多日佔領,已經筋疲力盡,有的在5日裏只睡了10小時,實在難以繼續延續這場佔領行動。曾有團體代表在會上表示,擔心即時宣布這個決定會否令群眾感覺突然,但我們還是決定在會議結束後即時宣布,為的是希望在最多人的時候,向市民和支持者交代。當時我在想,若待數小時後或翌日中午才宣布,那跟政府一向待集會人數較少的時候才清場的做法有何分別?
佔領結束之後,有市民跟我提出對大聯盟決定的不滿,而我亦跟另外數位成員留在台上與留守的群眾對話,直至凌晨4時半。後來,回到家裏梳洗,預備早上的記者會前,我不斷問自己大聯盟的決定是否有誤?對政治形勢的判斷是否準確?我們是否與群眾脫離?在整夜無眠引起的頭痛與睡意中,我想不到答案。
記者會完結後,抖擻精神,重新反思這些問題。我認為這場運動是有重要意義的。首先,政府讓步反映這場運動對政府構成一定壓力,亦換來部分成果。此外,絕食及佔領再次凝聚了公民社會。市民不止是參與留守,而是自行發起不同的行動,如教師義工隊、反國教長跑等,這顯示出港人捍衛下一代的決心。公民社會再一次展示龐大力量,而這些力量必須轉移至社區及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才有希望。由不民主產生的政府未必會害怕一兩場大型遊行,但必會害怕一個強而有力、高質素的公民社會。因為,這意味着社會各處都充滿着高質素的公民,政府的施政事無大小都難逃市民法眼,無法蒙蔽市民。
忽略了與群眾的溝通
可是,跟群眾的關係上,我確信在今次曠日持久的運動中,忽略了與群眾的溝通,而這也不能以體力不支作推搪理由。雖然,我仍想不到有什麼具體方法,在組織一個逾10萬人的集會下能與群眾保持一定的溝通,甚至能諮詢他們的意見,照顧不同想法的市民。可是,當我想起那夜有兩位年輕人跑過來,禮貌地要求我再向群眾解釋,他們臉上帶有對撤離的質疑,同時是誠心地希望多作了解,因為不忍看見部分群眾與大聯盟出現分歧,我至今仍是心存歉意,因為我們與群眾的溝通工作實在有待改善。我想,作為一個組織者,必須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不然這類情况必會再次發生。
廣場十夜,我們形容群眾上了寶貴的公民教育課。作為組織者,我也在廣場裏不斷學習。佔領完結,不代表運動完結,盼望公民社會百花齊放,透過不同行動繼續這場反國教運動!
作者為香港基督徒學會社關幹事、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組織者
學民思潮進行佔領的同時,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的其他團體,正籌備9月1日的公民教育開學禮集會。坦白說,面對政府態度強硬,當時我十分擔心一次過的集會無法對政府構成足夠壓力,最終只會變為運動的「閉幕禮」。
結果,大聯盟的團體商議後,決定加入佔領及絕食,嘗試延續這股能量。
我們今次可有所突破嗎?
在廣場裏,絕食者的堅毅教人動容,不論是年屆60的何芝君與韓連山,還是大專生、老師、家長、社工和70社運老兵團,他們都懷着無比意志,用身體向政府提出最大的抗議,他們的堅持成為佔領行動的重要後盾。同時,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奇蹟在廣場發生:群眾堅定地留守、自發清潔洗手間、救護車到達時自行開路、不少市民主動捐助物資。集會人數由第一日的8000,增加至1萬、12萬……我一直對廣場的群眾心存感激,是你們成就了這場運動,也告訴了我們這些組織者,之前的大遊行、落區及組織動員是可以為城市帶來希望的,更有望帶來實質成果。
佔領行動持續一星期後,我們開始思考佔領行動的延續問題。那時我在想,以往的留守或佔領行動,最終都逃不過清場而無所獲的命運,我們今次可以有所突破嗎?可以爭取到成果才離開廣場嗎?這些問題,一直纏擾着自己的腦袋。
9月7日下午,我們收到梁振英約見大聯盟成員的信件。由於不欲密室談判,於是向群眾講述情况,並提出會面必須公開,至少要有傳媒在場。當時,我們知道無論會面是否成事,事情已到了關鍵時刻,政府隨時都會有所動作,嘗試為絕食及佔領行動降溫。
當時我們要作出兩個決定
可是,與特首的會面一直沒有成事,政府採取拖字訣,只叫我們去開預備會議。同時,不斷有消息指有人聘請了臨時演員到場生事。我們一方面要分析形勢,另一方面對廣場的情况甚為擔心。尤其我以前在集會中曾見過這些臨時演員扮演「市民」,並向其他市民投擲載滿水的膠樽。
9月8日下午,梁振英突然提出3項修改,包括:學校自行決定開展期、自行決定獨立成科、重新檢視課程指引。大聯盟隨即開了一個長達6小時的會議商討對策。當時我們要作出兩個決定:對政府的修改內容是否「收貨」和佔領運動是否繼續。雖然,政府仍未撤回課程,我們也擔心將來教育局會運用與學校之間的權力關係,向學校施壓要求開科;但3年開展期的消失和不強制獨立成科,反映一直以來的全民運動對政府構成壓力,不僅是絕食和留守,還有各校的校友關注組和家長組的成立,都對政府構成一定壓力,這是公民社會取得的小成果。
政府的修改方案,把形勢改變。當時我們判斷,在取得階段性成果後,運動的未來重點將無可避免轉為在學校和社區開展深入的組織工作,把廣場戰變為城市巷戰,讓家長和校友監察校政,阻止政府壓迫學校開科的情况發生。我們希望開展另一階段的運動,是為了運動可具有延續性。
筋疲力盡
當然,我們可以選擇廣場戰及巷戰並行,佔領與長線工作同步進行。可是大聯盟和學民思潮的義工們經歷多日佔領,已經筋疲力盡,有的在5日裏只睡了10小時,實在難以繼續延續這場佔領行動。曾有團體代表在會上表示,擔心即時宣布這個決定會否令群眾感覺突然,但我們還是決定在會議結束後即時宣布,為的是希望在最多人的時候,向市民和支持者交代。當時我在想,若待數小時後或翌日中午才宣布,那跟政府一向待集會人數較少的時候才清場的做法有何分別?
佔領結束之後,有市民跟我提出對大聯盟決定的不滿,而我亦跟另外數位成員留在台上與留守的群眾對話,直至凌晨4時半。後來,回到家裏梳洗,預備早上的記者會前,我不斷問自己大聯盟的決定是否有誤?對政治形勢的判斷是否準確?我們是否與群眾脫離?在整夜無眠引起的頭痛與睡意中,我想不到答案。
記者會完結後,抖擻精神,重新反思這些問題。我認為這場運動是有重要意義的。首先,政府讓步反映這場運動對政府構成一定壓力,亦換來部分成果。此外,絕食及佔領再次凝聚了公民社會。市民不止是參與留守,而是自行發起不同的行動,如教師義工隊、反國教長跑等,這顯示出港人捍衛下一代的決心。公民社會再一次展示龐大力量,而這些力量必須轉移至社區及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才有希望。由不民主產生的政府未必會害怕一兩場大型遊行,但必會害怕一個強而有力、高質素的公民社會。因為,這意味着社會各處都充滿着高質素的公民,政府的施政事無大小都難逃市民法眼,無法蒙蔽市民。
忽略了與群眾的溝通
可是,跟群眾的關係上,我確信在今次曠日持久的運動中,忽略了與群眾的溝通,而這也不能以體力不支作推搪理由。雖然,我仍想不到有什麼具體方法,在組織一個逾10萬人的集會下能與群眾保持一定的溝通,甚至能諮詢他們的意見,照顧不同想法的市民。可是,當我想起那夜有兩位年輕人跑過來,禮貌地要求我再向群眾解釋,他們臉上帶有對撤離的質疑,同時是誠心地希望多作了解,因為不忍看見部分群眾與大聯盟出現分歧,我至今仍是心存歉意,因為我們與群眾的溝通工作實在有待改善。我想,作為一個組織者,必須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不然這類情况必會再次發生。
廣場十夜,我們形容群眾上了寶貴的公民教育課。作為組織者,我也在廣場裏不斷學習。佔領完結,不代表運動完結,盼望公民社會百花齊放,透過不同行動繼續這場反國教運動!
作者為香港基督徒學會社關幹事、民間反對國民教育科大聯盟組織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