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父母保存期﹕我還是很愛你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12日 06:35
2012年09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爸爸必須撇下4歲的兒子獨自出門,孩子堵在門口不肯,爸爸好說歹說後,孩子還是哭鬧不止,從頭到尾和顏悅色的爸爸,最後吐出的一句話是「爸爸不能帶你去,但是爸爸還是很愛你」。


5歲的女兒哭鬧不止,媽媽忍不住動手打了孩子的手心,孩子哭得更大聲了,哭聲還沒停歇呢,又聽到「……媽媽還是依然愛你」。


偌大的玩具店一角,媽媽耐心地對6歲的兒子說明不能買那個機器人的理由,看着孩子難過的表情,「……媽媽還是愛你」又出現了。


口頭保證 無補於事

很久前聽過專家的類似說法,覺得不錯:就是當你拒絕孩子之後,為了避免孩子誤會「你不愛他了」,記得跟孩子保證「我還是很愛你」。


可是,每次我聽到有父母這樣說的時候,總覺得哪裏不對勁。我也有機會要狠心離開孩子的視線,我也有機會板着臉、極嚴肅地指證孩子的錯誤行為,孩子也會出現哭哭啼啼的情形……但是,「我還是依然愛你」類似的話語,我卻吐不出口,總覺得在這些時機說這句話,有點「場合」不對的感覺。如果真要追究我不說的另一個原因是:在那種混亂的場面下說「愛」,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吧。


孩子開始哭哭啼啼時,原因不外乎是:什麼事他不肯,例如你要出門他不肯;或是什麼事你不肯,例如你不給他吃糖他就開始哭。更甚的是,孩子做錯了事,你處罰他。以一句話總結,就是孩子哭了、不高興了、被處罰了。在這種情况下補上一句「我依然愛你」,會不會只是父母撫平自己罪惡感的方法?


專注道理 毋須搪塞

為什麼吃飯前不可以吃零食?為什麼商店裏的糖果不要買?為什麼玩具不是想買就買?管教孩子時,父母應該專注在道理上就好。當我們拒絕了孩子之後,心裏一定會難受,這時候立場要堅定,並不需要拿口頭保證來搪塞孩子。在這個時候跟孩子提什麼「你愛他」,我覺得孩子不止聽不進去,還可能混亂孩子的視聽,「你既然愛我,為什麼不答應我呢?」


用行動讓孩子感受愛

想要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很好。我們可以找其他的機會表現。例如多陪他玩、多陪他看書、多聽他說話。


具體的表現,永遠比口頭保證,深入人心。而且你會不會因為口頭保證說完,就以為責任了了,這才是更要注意的地方。現在的父母太忙,常常誤以為孩子不吵,就沒父母的事了。


作者為旅港台灣親子博客紅人,著作銷量合共達四十多萬,育有兩名兒女

汪培珽 http://www.wretch.cc/blog/wangpeiting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