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改革選舉制度 減輕策略性投票 瘬略l強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1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12日 06:35
2012年09月12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今次選舉的其中一道奇特風景,就是很多候選人的戲劇性「高開低收」,又或者「低開高收」,讓人懷疑出現了大量的「策略性投票」。


以今次超級議席為例,當一個月前港大鍾庭耀的滾動民調開始時,泛民3位候選人的民調支持度,順序是何俊仁、涂謹申、馮檢基,這大致上與大家的政治常識脗合,而3人的距離亦相當顯著。但隨着輿論焦點慢慢集中在處於出局邊緣的馮檢基,而他也打出為民主派力爭取最後一席的宣傳口號之後,筆者身邊不少人便開始討論是否應把手中一票策略性投到他身上,為民主派力爭3席,而同一時間,馮的民調支持度亦徐徐上升。到了選舉前個多星期,馮的民調支持度甚至超越涂謹申,於是弄出涂在鏡頭前含淚告急的一幕,並在報章大賣告急廣告,後來又輪到涂的民調支持度出現反彈,但最初原本顯著領前的何俊仁卻反而急墮,岌岌可危,導致在選舉論壇一直堅持沒有告急的他,也在最後兩天,呼籲支持者不要再分票。結果,涂謹申當了票王,何俊仁則戲劇性的墮至馮檢基之後,成了泛民三子之末,只能拿到5席中的末席,讓人為他抹了一把汗。


類似的情况一樣發生在建制派身上,陳婉嫻本來在民調中遙遙領先,眼看將成「超級議席」的票后,但經李慧琼和劉江華持續告急之後,陳婉嫻最後也是急墮,只能拿到第4席。李慧琼反而戲劇性的飈升至建制三子之首,拿了5席中的第2席。


兩個例子都讓人聯想到,出現了大量「策略性投票」。所謂策略性投票(strategic voting),便是指選民情願犧牲了自己真實的投票意願,改為投票支持自己其實並非最為擁戴的候選人,以期取得更為理想的選舉結果。最簡單的例子,莫如是選民覺得自己原本最支持的候選人或是「贏梗」或是「輸梗」,為了避免自己手中選票遭浪費掉,便改為投票支持另外一些形勢較為吃緊的候選人。在台灣選舉中,這便是所謂「棄保效應」。


這些策略性投票,有些是由政黨通過有系統的選舉工程所策動,例如陳婉嫻便連日投訴民建聯「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