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米埔添兩牛 鳥多6倍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14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14日 06:35
2012年09月14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大嶼山的流浪黃牛被指滋擾居民生活,經常被驅趕。但米埔自2006年引入的兩頭水牛,卻「同牛唔同命」,可在濕地自由活動,而管理米埔的世界自然基金會發現,引入水牛後其活動範圍錄得雀鳥數目,較沒有水牛時多出6.6倍,雀鳥種類增加87%。基金會計劃未來一年再引入5頭水牛,「放牧」範圍由現時1.8公頃擴展至15.6公頃,面積接近一個維園,希望藉此提升濕地的生物多樣性。


泥地打滾嚼草有利濕地

基金會於2006年推行水牛濕地管理試驗計劃,研究水牛放牧為淡水生態環境帶來的好處。該會分別於2006年及2009年引入了「小米」及「禾木」,讓牠們在米埔保護區內的淡水魚塘生活。


研究數據顯示,兩頭水牛在濕地日常活動,例如踐踏泥地、在泥地打滾和咀嚼雜草等,為濕地生態帶來多項好處,例如可減低生長在淡水塘壆上的植物高度,吸引不同種類的水鳥棲息。


由於兩頭水牛可以開拓更廣闊的濕地面積,冬季期間,每公頃的水鳥平均數量,較沒有水牛的5.1隻高出6.6倍,達38.9隻。在較短的植物及水牛足印所製造的水坑和沼澤均發現赤頸鴨、針尾鴨和蒼鷺等水鳥的蹤影,至於罕有的黑臉琵鷺、鳳頭麥雞等雀鳥蹤影更是在增添第二頭水牛後才錄得,估計這些雀鳥受放牧過的濕地環境所吸引。


基金會計劃再引入5頭水牛,其中一頭已於上星期抵達米埔,是一頭來自錦田的野生水牛,現年10歲,漁護署獸醫已為牠絕育,其餘4頭將陸續引入。


再添5牛 辦命名比賽

由於水牛放牧計劃取得成績,漁護署資助基金會,於米埔保護區南部一帶的淡水塘擴建圍欄,以迎接新水牛。基金會現正為上周抵達的新水牛舉行命名比賽,市民可在網上提交建議,截止日期為本月28日中午,詳情可瀏覽基金會網頁wwf.org.hk/walkfornature/buffalo。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