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五月天,女的穿起色彩繽紛的長衣,男的胸前掛個大鼓,拍拍跳跳,喜慶非常。
身體律動剛進入狀態,情緒剛開始高漲,天就如看懂了舞步,聽懂了音韻,烏雲密佈,嘩啦嘩啦下起雨來。
雨下得愈大,人們就愈起勁,接力跳,接力拍,由下午一直跳至黃昏。
這種求雨舞,很多人專程到非洲、尼泊爾等國觀摩體驗。
不過,其實只是我們少接觸香港的少數族裔,不太了解他們在香港的生活,原來,大嶼山每年夏天也有盛大的求雨舞,燒烤、跳舞、打鼓,香港的這一隅,你看過沒有?
尼泊爾是傳統農業國家,自古以來,每踏入罕季,族人都會大肆祈福,祈求天降雨水,風調雨順。這個求雨的節日,尼泊爾人相當重視,隨着愈來愈多尼泊爾人移居香港,每年5月都有數百人聚在大嶼山金山郊野公園,舉辦盛大的求雨儀式。
一年一度 大嶼山跳求雨舞
所謂盛大,除了參加者眾,還因為參加的婦女都會穿起傳統服裝,攜老扶幼,不惜山長水遠出席。大片草地中央有木桌放置儀式用品,也搬來神像,供奉在大帳篷內祝聖祈福。而這個求雨天,其實更像一次民族大聚會,一個熱鬧的嘉年華,郊野公園的天空掛滿彩色的小旗,圍在草地舞池外的,是一爐又一爐的燒烤,空氣中除了有節奏強勁的鼓聲歌聲,還瀰漫着燒烤的炭香。
移居香港5年的尼泊爾少女Anj u說,尼國由不同部族組成,每個部族都有自己的節日和儀式,大嶼山這次求雨舞,其實是跟從部族「Rai」的傳統。Rai族的人每年有兩日大跳求雨舞,分別是每年耕種的第一天,祈求雨水降臨潤澤農田,以及收割後為感謝神恩而跳舞慶祝。雖說儀式由Rai部族主導,但這天出現的尼泊爾來自不同部族,也為祈福,也為與同鄉人聚首一堂,享受在香港的假期。
香港的少數族裔約有40萬人,當中的尼泊爾人,較其他地區如斯里蘭卡要多。不過,縱使他們已把香港看成自己的地方,我們其實還未把他們當成自己人——對尼泊爾人的認知近乎零,即使同住一區,關係卻可能連左鄰右里都不如。「光影作坊」的孫樹坤Leon在去年開始,召集本地與少數族裔的攝影愛好者,花了9個月四出進行文化交流。於是,不少本地參加者才首次真正認識香港不同的少數族裔社群。認識的方法,除了參加求雨舞、踏進錫克廟,還包括參與本土的天后誕巡遊、遊走平常路經卻沒有仔細留意的籃球場,踏上少數族裔的足迹。這一切,其實都存在已久,只是我們沒有好好主動了解而已。
語言教育 難融入社會
Leon說,少數族裔難以融入社會,除了因為民族性強,他們聚居自成一角外,最大原因是語言不通。香港印度人遇到的問題相對較少,他們一般能自食其力,英語流利。可是尼泊爾人大多只懂說尼語,即使能說英語,口音也有極重的印度腔,事實上難以與港人溝通。他們的下一代也難以有所轉變,原因是香港的教育制度,將他們與本地學生分隔,並沒有製造機會讓他們學習廣東話。進入大學的機會相對低,於是他們大多讀至預科便止步,雖然能申請文職,可是他們卻因為不諳廣東話,很難找工,到頭來只在餐廳、地盤打工,無法改善生活。
主動了解 幫助第一步
要幫助他們融入社會,政策上的幫助當然最管用,我們若要從個人層面出發,又可以做些什麼?Leon會說,至少我們應該正視這群左鄰右里,主動了解他們的生活,已是很重要的一步。而觀察的方法,就如Leon教導學員攝影捕捉的角度,不應只着重在少數族裔個人身上,人物所處的環境如街道、居所,其實才是與人交流互動最多的元素,這亦是我們開始改變觀念,不再把他們當成外族,而是香港的一分子的最佳起步點。
文 陳嘉文
圖 林俊源、受訪者提供
編輯 王翠麗
身體律動剛進入狀態,情緒剛開始高漲,天就如看懂了舞步,聽懂了音韻,烏雲密佈,嘩啦嘩啦下起雨來。
雨下得愈大,人們就愈起勁,接力跳,接力拍,由下午一直跳至黃昏。
這種求雨舞,很多人專程到非洲、尼泊爾等國觀摩體驗。
不過,其實只是我們少接觸香港的少數族裔,不太了解他們在香港的生活,原來,大嶼山每年夏天也有盛大的求雨舞,燒烤、跳舞、打鼓,香港的這一隅,你看過沒有?
尼泊爾是傳統農業國家,自古以來,每踏入罕季,族人都會大肆祈福,祈求天降雨水,風調雨順。這個求雨的節日,尼泊爾人相當重視,隨着愈來愈多尼泊爾人移居香港,每年5月都有數百人聚在大嶼山金山郊野公園,舉辦盛大的求雨儀式。
一年一度 大嶼山跳求雨舞
所謂盛大,除了參加者眾,還因為參加的婦女都會穿起傳統服裝,攜老扶幼,不惜山長水遠出席。大片草地中央有木桌放置儀式用品,也搬來神像,供奉在大帳篷內祝聖祈福。而這個求雨天,其實更像一次民族大聚會,一個熱鬧的嘉年華,郊野公園的天空掛滿彩色的小旗,圍在草地舞池外的,是一爐又一爐的燒烤,空氣中除了有節奏強勁的鼓聲歌聲,還瀰漫着燒烤的炭香。
移居香港5年的尼泊爾少女Anj u說,尼國由不同部族組成,每個部族都有自己的節日和儀式,大嶼山這次求雨舞,其實是跟從部族「Rai」的傳統。Rai族的人每年有兩日大跳求雨舞,分別是每年耕種的第一天,祈求雨水降臨潤澤農田,以及收割後為感謝神恩而跳舞慶祝。雖說儀式由Rai部族主導,但這天出現的尼泊爾來自不同部族,也為祈福,也為與同鄉人聚首一堂,享受在香港的假期。
香港的少數族裔約有40萬人,當中的尼泊爾人,較其他地區如斯里蘭卡要多。不過,縱使他們已把香港看成自己的地方,我們其實還未把他們當成自己人——對尼泊爾人的認知近乎零,即使同住一區,關係卻可能連左鄰右里都不如。「光影作坊」的孫樹坤Leon在去年開始,召集本地與少數族裔的攝影愛好者,花了9個月四出進行文化交流。於是,不少本地參加者才首次真正認識香港不同的少數族裔社群。認識的方法,除了參加求雨舞、踏進錫克廟,還包括參與本土的天后誕巡遊、遊走平常路經卻沒有仔細留意的籃球場,踏上少數族裔的足迹。這一切,其實都存在已久,只是我們沒有好好主動了解而已。
語言教育 難融入社會
Leon說,少數族裔難以融入社會,除了因為民族性強,他們聚居自成一角外,最大原因是語言不通。香港印度人遇到的問題相對較少,他們一般能自食其力,英語流利。可是尼泊爾人大多只懂說尼語,即使能說英語,口音也有極重的印度腔,事實上難以與港人溝通。他們的下一代也難以有所轉變,原因是香港的教育制度,將他們與本地學生分隔,並沒有製造機會讓他們學習廣東話。進入大學的機會相對低,於是他們大多讀至預科便止步,雖然能申請文職,可是他們卻因為不諳廣東話,很難找工,到頭來只在餐廳、地盤打工,無法改善生活。
主動了解 幫助第一步
要幫助他們融入社會,政策上的幫助當然最管用,我們若要從個人層面出發,又可以做些什麼?Leon會說,至少我們應該正視這群左鄰右里,主動了解他們的生活,已是很重要的一步。而觀察的方法,就如Leon教導學員攝影捕捉的角度,不應只着重在少數族裔個人身上,人物所處的環境如街道、居所,其實才是與人交流互動最多的元素,這亦是我們開始改變觀念,不再把他們當成外族,而是香港的一分子的最佳起步點。
文 陳嘉文
圖 林俊源、受訪者提供
編輯 王翠麗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