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星級爸爸﹕愈遠愈親密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19日 06:35
2012年09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大仔到紐約留學已經一個月,我們夫婦疏理了對他的倚賴,互相開導。太太早晚都催促我致電大仔,有時他會關機,然後WhatsApp,說這樣比較好,當然喇,他掌握了主導權;也因為要上課,不方便交談,於是我們夜裏12時趁他那邊中午下課吃午飯時打個招呼;到我們早上10時,他在宿舍,我們用Skype(一個音,不要讀成Skypy)聲畫俱全兼免費地交談。


一進大學 兄弟情劇變不回頭

他慣了自由自在一段時間後,也開始想念我們,學校的人情事物也慢慢浮現在我們對話間。我們一家五口關係非常密切,尤其他們三兄妹打生打死十多年,只有父母才會察覺一旦進入大學,兄弟姊妹情會出現巨變,此變化是終極且不會回頭,花多少錢也買不回手足之情。在父母庇護下的肆無忌憚愛恨交織,18歲後的歲月,彼此會多幾分客氣與拘謹,弄不好會因財反目成仇,有時我唏噓他們並沒有好好珍視這種關係,只會在人事傾軋、是非處處的職場才驚覺在家的吵鬧是如此可愛,因為爸媽總是作和事老,多偏袒也是以愛為先。


我也是不贊成太早讓小朋友放洋讀書的一名家長,尤其13歲以下的小朋友。也讓我想起一種說法是當嬰兒哭嚷時,父母不要即時抱起,要等他停止哭鬧才抱抱,否則會縱壞他;今天的說法就是嬰兒哭只是一種需要,不過未能以說話或手勢表達,這種需要可能是飢餓,也許是缺乏安全感。專家說當孩子不再哭泣時,實際上他是關掉感情的按鈕,久而久之,將來的親和力與溝通能力會大打折扣。而反社會的人格,由宅男到連環殺手,無一不是這些「家庭暴力」的受害人。


因為隔了半個地球,溝通也就精簡兼以功能行先,少了身體的親親搭搭。


但有幾件事我比較堅持,第一彼此要以中文書寫,第二他星期天上教會,第三習慣和家人溝通。而WhatsApp中的家庭群組起了很大作用,比如我身處天津、太太在新加坡,仍然和香港、紐約、天津同步溝通,怪不得很多人說電子科技讓人愈遠愈親密,愈近愈生疏。


分隔30年首通電話 泣不成聲

說到遠洋來往,從前人說家書抵萬金,是最最真切。就說一百年前,我家曾祖被賣到美國,其後落戶羅省開了一中草藥館,一去經年,一封信也要遊歷多月才到家鄉,客死的也不計其數。


我記得當年10歲左右,廿多人擠住小單位,其中一位老太太和三藩巿兒子通電話,那單位的二房東才剛裝了電話,全屋人也為她緊張,畢竟是第一次感受科技之偉大,老太戰戰兢兢在話筒和分開差不多二三十年的孩子通話,一聽到彼岸愛子的聲音,她先是大聲叫:阿乜乜嚒(台山人),阿媽嘩,吖…,係…(開始流淚)唔,…(抽氣)…聽…嗚…。最終是哭了分幾兩分鐘,也不能完成完整句子。換了我太太,前晚就已在電話前踱步,一響電話,她可能連流眼淚的機會也沒有,因為極有機會暈倒在電話旁。


我是幸福的人,一生人跟媽媽分開最長才一年多,到她慢慢得了失智症,也是以電影的淡出Fade Out方式遠我而去,有如乘着一列火車,在下一站送我下車,車門關上,她慢慢揮手離開,影像依稀漸遠,到那應許之地,於是傷感代替傷心。最清楚的夢中回憶是她四十多歲剽悍之年,真希望能在她青葱歲月相會,了解她多一點。


作者為著名導演,愛家爸爸,育有3名兒女

張堅庭 ting56@gmail.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