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打罵不合時宜 冷靜洞察問題(3-4歲)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19日 06:35
2012年09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我和丈夫都要上班,平日由祖母照顧3歲半女兒。我們教訓孩子,祖母便跳出來維護,好像上星期女兒打鄰居小朋友,爸爸打她手板懲處,希望她明白打人會令對方感到疼痛,當下女兒失控罵爸爸,而祖母也出來護孫,結果母子吵起來。這樣下去女兒教養亦成問題,如何是好?


首先,以打罵方式管教孩子,稱不上是合適的方法。父母在打罵孩子的時候,總是把原因歸咎於「不聽教」,由於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上對下,情緒管理不好,動輒鎮壓求見效快,孩子學會裝乖了事,談不上知錯改善,效果自然不理想。


多了解、耐心傾聽孩子是有效管教的基礎,社會不斷變化,孩子的成長環境亦大不同,以「我是這樣被打大」的思維去管教孩子,一則忽略了孩子是一個自主個體,二則這些打罵手法,早已被社會唾棄,所以父母必須調整教育觀念。其次是,每當自己氣急攻心的時候,好好「停下來,想一想」,這並不會減弱父母的權威,反而冷靜下來,更能洞察事情的關鍵,對症下藥,清晰指出問題,引導孩子明白事理,推動她改善。


建立教養共識

從家長描述的事件中來看,另外一個重要關鍵是祖母與父母的管教方法不一致。首先,為父母者必須要有共同的教養理念,所有的教養計劃必須以孩子的最大利益為大前提,訂下準則,這樣就會發現哪些管教方法不達標,哪些需要注意改善。然後,必須和參與教養的人建立共識,不要追究過去事情,目的就是要一起改善孩子的行為,跟她說明原因,爭取她對管教的認同,一家人齊心教好孩子。


資料提供﹕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親職教育中心主任(註冊社工)廖李耀群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