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何偉立﹕樓市一片火熱 冷靜判斷形勢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2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21日 06:35
2012年09月2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美國聯儲局推行第三輪量化寬鬆措施(QE3),令本已熾熱的本港樓市更火上加油。為應對新一波資金氾濫潮,金管局進一步收緊按揭規定,降低按揭申請者(多於一個物業的申請者)的按揭成數及貸款年期,以減輕QE3對本港樓市及銀行業的衝擊。


金管局這次應對環球局勢的反應與速度,值得一讚。不過,觀乎市場一片火熱,金管局的新措施充其量亦只能為市場降點溫。待消息消化過後,樓市又會重回原先的軌迹。


樓市一片火熱,並不代表樓價就會無止境地上升。筆者當然明白,現時市場好消息不斷,市民對樓市升勢亦深信不疑,如果分析持不同意見,效果自是吃力不討好。然而,無論對個人或政策制訂者也好,樓價升跌的影響都是極其重大的。在一片看好聲中,大家不妨冷靜看看樓市現時的位置。


冷靜看看樓市現時的位置

附圖分析過去30年,香港樓價相對本地人均生產總值(GDP per capita)的變化。以97年該比率作為100計,如這個比率高於100,即代表樓價在計及本地人均生產總值後高於1997年的水平,反之亦然。


數據顯示,香港樓價相對本地人均生產總值的比率,在過去30年出現了3個大型的上升周期。第一個上升周期始於1974年石油危機後,當時樓市經歷了兩三年的調整,於1975年底開始復蘇。1976年,受地鐵建設計劃所帶動,土地價值得以大幅提升,再加上人口急速增加導致樓宇供不應求,樓價於是大幅飈升,直至1981年(點A,見圖)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令港人出現信心危機,樓價才大幅下滑。


樓市經過3年的急速調整後,於1984年中英雙方達成中英聯合聲明後見底(點B,見圖)。在這第2個的上升周期,服務業蓬勃發展帶動工資大幅上升,再加上通脹長期高企,負利率催生大量的投資瓈踾魕妡搢D,樓價從1990年起開始大幅上升,直至1997年(點C,見圖)爆發亞洲金融風暴,經濟急轉直下,再加上八萬五大幅推高樓宇供應,才令樓價一瀉如注。


由於第2個上升周期樓價的漲幅驚人,樓市隨後亦出現戰後最長一次的調整。樓市經過6年的調整,終在2003年SARS後見底(點D,見圖)。往後的故事發展,相信大家都應該清楚。曾蔭權政府於2005年上台後大量收緊公私營房屋供應,導致樓宇供不應求。再加上各國政府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大量放鬆銀根,令利息長期低企,樓價便從2007年底,開始大踏步上升直至現在(點E,見圖)。


房屋市場牽涉重大民生

不應盲從投資市場弱肉強食原則

有別於過去兩次的上升周期,當時的人均收入增速驚人(詳見附表),樓價的升幅主要與工資上升有關,只是在上升周期末段,樓價大幅偏離工資增幅才令泡沬爆破。今次情况則有所不同,雖然樓價於SARS後開始上升,但整體工資或人均收入的增速遠遠落後於樓價升幅,而這個情况於2007年後尤其明顯。一方面,這反映市民在樓宇的購買力(生活質素)於2007年後急速下降,另一方面,樓價於2007年後升勢轉急,很大程度與低利率而不是工資上升有關。缺乏工資上升這一基本因素支持,樓市便只由投資瓈踾魕坁w沬所推動,如果附圖所顯示的情况與現實相符,那現時樓價的泡沬程度已與1981年及1997年樓市爆破前十分接近。


樓市與股市同樣受鐘擺定律所左右(即由一個極端去到另一個極端),價格低殘的時候,人們就是萬個理由拒絕買入,到價格愈升愈高時大家又怕蝕底,爭先恐後地將價格愈搶愈高。本來,這一切都是個人投資決定,置業瓈賳磢怞p果在買樓前沒有做足功課,輸了就不能怨人。但畢竟買樓所涉及的金額龐大,對普羅大眾而言,買樓很可能是一生最大的投資。如果任由樓市跟隨投資市場的定律去運行,樓市急升暴跌後,大部分人的財產便會轉移到小數人身上,對社會整體未必有利。


因此,政府在制訂政策之時,應加強對市場判斷的元素,盡量以逆周期方針作部署,減低周期波幅,減輕資產價格波動對社會整體所造成的成本。至少,政府應避免倒行逆施,直接間接加強運行中的趨勢,陷自己或社會於不利位置。


過去7年,曾蔭權政府大力收緊公私營房屋供應,不管它是有心或無意,都已為社會埋下重重地雷。與其相信什麼港人港地,讀者們不如自求多福,冷靜分析及應對當前形勢。


作者是新力量網絡理事、天駿資產管理投資總監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