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人口增長減 東北發展可延10年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22日 21:35
2012年09月22日 21: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現行政府的土地規劃策略,是基於2007年完成的《香港2030》規劃研究制訂,當年假設香港人口由現時700萬,到2030年急增140萬,至840萬人,因此政府要擴充原有新市鎮及另闢新市鎮。不過,最新人口統計顯示,香港2030年時人口只增加110萬,至810萬人,要延至2041年才達840萬人,加上政府新增維港外填海、邊境解禁及工廈轉住宅等拓展住宅土地招數,另闢新市鎮的時間理論上可延後10年。


2030年預計人口840萬變810萬

「反對香港被規劃行動組」成員陳劍青認為,人口放緩下,「未來20年人口(較2007年預測)少30萬,已相當兩個新界東北規劃」,同時新界因預留不少地作丁屋發展,發展效益成疑,認為政府要全面檢討土地資源分配,包括對農耕土地需求,盡量保護鄉郊村民的生活模式。陳劍青續稱,數據已證明東北規劃無急切性,應該立即擱置,重新再諮詢。


不過,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房委會委員蘇偉文指出,即使政府於市區有剩餘土地,亦會有其他社區設施和納入勾地表等候發展等因素,因此不是所有規劃用地可即時用作建屋。另長遠本港公屋需求已有壓力,必須盡快覓得大片土地建屋,因此認為新界東北仍有發展需要。


梁振英政府7月上場後,正全力增加土地供應。根據發展局7月向立法會提交資料,現時市區及擴展市區(荃灣、葵青)內,政府持有的住宅用地,只有336.6公頃,以平均6倍地積比率及每個單位平均600平方呎估算,政府的土儲只可建約36萬個單位,足夠9年使用(每年建1.5萬公屋、5000居屋及2萬私宅),因此開發新市鎮或擴大原有新市鎮規模,是10年後土地供應的關鍵。


房委:為長遠公屋需求 仍需發展東北

曾蔭權政府年代最後的一份城市規劃策略,是2007年的《香港2030年》研究,當時估計,本港到2030年人口會增加140萬,至840萬,而市區在未來20年(2010至2030年)只可容納當中60萬人,屆時主要市區地,包括西九龍、啟德和安達臣道石礦場將建滿住宅。


另外,於將軍澳及東涌等原有的新市鎮及其他住宅區,經擴充加建後亦可容納多50萬人,合共可讓約110萬人居住。因此,政府認為有急切性拓展新界東北(古洞、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和新界西北(洪水橋),以容納其餘30萬新增人口。


不過,今年7月底公布的統計處人口推算報告,卻令未來土地規劃出現重大變數。統計處指出,因特首梁振英決定停收雙非嬰兒,加上本地出生率放慢,人口增長急劇放緩,到2030年,人口只會增至810萬人,較原來預計少30萬,到2041年人口才會升至840萬人;即目前的市區及原有新市鎮土地規劃若悉數上馬,可令香港住宅地到2030年仍勉強夠用,在新界另闢新市鎮額外容納30萬人的實現時間可延至2041年。


另外,去年政府提出優化土地策略,研究在維港外填海(如東涌、屯門等)增闢新發展區,邊境禁區解禁後的規劃亦已進入議程,有關新增措施,亦可望容納更多人口。


明報記者 賴偉家 鄭穎瑩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