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物資豐盛的年代,資本主義能夠張牙舞爪,只因得到人們貪新忘舊之心的鼓勵。
iPhone 5一出,沒多久前才辛苦排隊購得的iPhone 4S便乏人問津,而iPhone還可能有6、7、8、9、10,淘汰掉之前和更之前的。
但每個年代,總有一小撮人選擇回到過去,他們被經典的事物吸引,嘗試捉緊物質世界未發達時曾被珍而重之的一事一物,香港古典單車會,便是這樣留住了殖民時代的歷史。
聽聽創會人Sam、會員Chris及阿Man分享老爺單車的故事,只希望這種惜舊精神可以繼續擴展,人人都愛新,還不忘舊 。
Sam、Chris、阿Man推着老爺單車前來,先不說車,三人的衣著已代表了三種態度﹕Sam是創會會長,本身念歷史系,專注香港史,見他頭戴賊仔帽,穿上白襯衣和卡其褲,儼然一副民初劇小生打扮;Chris則是一個英國紳士,襯衣皮鞋背心加上bow tie和畫家帽,符合他畫家的身分;阿Man最「正常」,一如時下的年輕人般Tee加短褲,覺得踩單車是生活一部分,不用刻意dress-up。而三種不同風格的人的聯繫,正是他們推着的單車。
美感質量出發
Chris首先分享為何他會一頭栽進古典單車的世界﹕「可能因為我喜歡藝術,從美感出發,古典車的線條、機械美,十分實在,現代車難以媲美,現代車就算好貴,也只追求性能,但耐用性、質感和質量都不及古典車。」
他手中的英國貨衛視牌單車於1940年代生產,是藏品中最喜歡的,他分享﹕「單車以前是達官貴人擁有的,所以以前的人會不惜工本去做一部車,讓人能終生擁有,不會流水作業去製作。」難怪時鐘撥了七十年,Chris仍能踩上它四處去﹕「以前的英國車價錢昂貴,一個打工仔可能要一年人工才買得起,當擁有一部單車,會整家人去影樓拍照留念。」他的裝扮,靈感不就來自這些老照片嗎?
捕捉歷史故事
Sam切入古典單車的角度,是歷史,他以前也像一般少年專注於爬山單車,「創立古典單車會,源於細個住公屋,樓下很多人送米、送石油氣,一路很想擁有一部這種單車,或試踩一下。」他第一架入手的是國產鳳凰牌,自從擁有了它,老一輩的人總愛與他分享故事,讓他知道以往殖民地時代,香港盛行英國單車,「我一聽說有這些舊事物與我喜歡的單車有關,便開始追尋,希望可以保存下來,留待未來做為歷史的見證」。
街角狩獵破舊單車
油麻地一帶的老單車店,成為他尋寶之地,「找到這部車時,很多人表示欣賞。」隨着網絡上與不同單車愛好者交流,聚集了更多欣賞舊單車的人,古典單車會因而成立。
老單車除了在老店的倉底購得,Sam也會於街頭狩獵,要是發現被鎖着的老單車在角落暗暗生鏽、毁壞,他會留下聯絡,「通常車主會當二手單車賣給我,他們一般都老了,沒能力再踩或復收,我答應他們一定會將之翻新,回復過往九成的質素,很多老人家看到照片後都很開心」。
與現在的單車相比,老爺單車不僅不老,更不易耗損,Sam解釋﹕「除非被雨淋得多,因以往的車是用鋼做的,現在的用鋁合金或其他金屬。鋼是很紮實的材料,經單車師傅的判斷,用人手做,更講究和堅固,這跟以前的追求有關,市場化沒那麼厲害,一輛單車打算用一世,即使是以前的單車廣告,也以此標榜。」
1.大兜車以前是雪糕車,不知有多少香港人記得
2.前方空間放塊木板,便可疊上貨物
3.前轆較細,因載了貨物前方較重,要平衡
Sam的這部大兜車,填補了香港運輸史的一段空白﹕「以前以為光是用來送石油氣,但一接觸老單車店,便知道這種車一直有不同用途,就像一部貨車,二三十年代已有。」在香港汽車跟道路網未發達的年代,擁有汽車不容易,單車變得重要,人們以之送包伙食飯桶、賣雪糕等,不同行業都用,研讀歷史的Sam認為﹕「香港歷史大多從宏觀角度着墨,看政策、民生、經濟,談電車、巴士或其他交通工具的很多,少有微觀地看小市民生活。」這部大兜車便訴說了低下階層的故事。
Sam更認為,踩着這部老爺單車,使人與人的關係變近,「尤其是我們的年齡不算大,跟老人家疏離,但單車成了媒介,老人家看到,會想起他年輕時以之為生,代表了他一生的驕傲,因他用這部車養活一家人,接送女兒返學,中年人都有這些回憶,各年代的人,都有一段關於這部車的故事可以分享」。這部辛酸史不只屬於個人,也屬於香港,只是單車現今的角色不再一樣了,Sam惋惜,現在的單車風氣,使單車變成大家的玩具﹕「數十年前年輕人也踩單車,不過是去郊遊、野餐,單車是代步工具,今日大家的重點,都集中在單車本身。」Chris總結他們分享舊單車的動機﹕「我們希望宣揚的是一種情懷,對舊有事物的珍惜,時代巨輪總覺得新東西好,我們反而想透過雙手,將舊事物保育下來。」正如他聽過一位日本保育家的名言﹕保護河川,意義不在河川,賴在人心。
對抗消費風氣
阿Man道出,「用一世」精神與現在鼓吹的消費風氣背道而馳﹕「我一直以為古典車被淘汰是因為不好踩,原來根本沒這回事,只不過是不夠輕,亦可能是商業考慮,社會要你追求新事物,對於舊東西,社會令你有一個錯覺,時代巨輪過了便過了,鼓勵你向前看,但我一踩上Sam的老爺單車,疑慮全被掃走,踩得很舒服,姿勢、流暢度,全部都好滿意。」Man家中環境狹窄,足足考慮了整整一年,終於敵不住誘惑,買下人生第一輛單車,還是舊的。
三人喜滋滋地分享愛車細節,Chris形容得合適不過,他說﹕「Sam創辦的會,是流動古典車博物館,不僅收藏、分享、為大家提供資訊,更供應零件。」原來Sam一直有系統地收集各樣配件﹕「老店擺喺度都無用,低價賣給我們便變成寶,不要睇小那些配件,如英國螺絲是特別制式,香港不會有,要是欠了一顆,便踩不到,所以要儲定存貨。」
文 饒雙宜
圖 林俊源
編輯 潘建文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