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智能防撞織物 「錢途」無限長青網文章

2012年09月2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09月28日 06:35
2012年09月28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製造業經常慨嘆,低增值產品愈來愈難經營。但是,對於一向只做代工生產(OEM)的廠商來說,即使有意轉型升級,也可能會苦無靈感、技術和人才。既然如此,何不考慮一下從半官方機構取得技術轉移,作為起步?「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最近就成功研發出一種「智能防衝擊織物」,市場潛力備受看好。


瞬間變硬 助分散衝擊力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最近成功研發出「智能防衝擊織物」。負責這項目的研究工作的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副教授胡紅博士表示,所謂「智能防衝擊織物」(Intelligent Impact Protective Fabric),是一種特殊的「三維間隔織物」(3-dimensional Spacer Fabric),經過高分子特殊處理製成。


其特點是,在平常狀態時,它是柔性材料;但當受到衝擊時,它就會在瞬間(1ms)變硬,並快速將衝擊力傳遞和分散到一個較大的區域。當衝擊結束後,它又會在瞬間(1ms)變回柔軟的狀態。


這些特性可以從一個簡單的拉扯動作,就略見一二。一般織物被拉長後,就會變窄。但「智能防衝擊織物」被拉長時,卻會變闊(見圖)。


至於「智能防衝擊織物」的原材料,只需使用一般的合成化學纖維即可,如Polyester、PET等(因為其特性是來自其三維結構和特殊處理技術,而非原材料)。


輕薄透氣 舒適度高

由於具備上述的特性,又十分輕巧纖薄和高度透氣,「智能防衝擊織物」平衡了高度的防衝擊性能和舒適性,是目前廣泛使用的聚氨酯泡沫和橡膠材料的理想代替品。而且,由於實際使用的物料少得多(其立體結構中很多是空氣),長遠來說,其生產成本亦較低。胡紅指出,「智能防衝擊織物」的用途十分廣泛,包括:多種運動和軍用防護服裝及裝備、長者或孕婦的防撞衣服、防護墊、防護袋和襯墊、包裝材料等等。他們就製造了一套電單車運動衣,在其肩膊、膝蓋和手踭位置加上了「智能防衝擊織物」作示範。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行政總裁葛儀文舉例說,現時的馬術運動防護服裝,通常都在中間放置了一塊相當硬、重、厚和不透氣的高密度塑料,以保護運動員。不過,這卻會令馬術運動員非常不舒服。為了改善透氣功能和減輕重量,就唯有在那塊塑料上打孔。可是,這樣做又會削弱其保護作用。相比之下,若改用「智能防衝擊織物」代替那塊塑料,不但透氣和舒適得多,重量亦至少可以減輕一大半。


跨行業應用 汽車防彈衣合用

葛儀文認為,「智能防衝擊織物」的用途相當廣泛,甚至是跨行業的,他也不知市場規模是多少億元!

例如,汽車泵把、車門內裏和汽車儀表板,都可以鋪上一層「智能防衝擊織物」。這樣,當發生撞車意外時,汽車內的人的受傷機會就會大大減少!甚至,在避彈衣上也可以應用。


現時的避彈衣通常都是用多層「凱芙拉」(Kevlar)(美國杜邦公司發明的一種物料)加上鐵絲網製成。但是,這些避彈衣只是子彈打不穿而已,它將衝擊力分散的功能其實並不太好。因此,穿上避彈衣者往往還會有瘀傷,甚至斷骨!若在避彈衣內加入「智能防衝擊織物」,則可以真正做到分散衝擊力的效果,減少受傷的機會。


葛儀文透露,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研發「智能防衝擊織物」,共用了2年時間和大約430萬元,並申請了3項專利。其中九成開支由創新科技署撥款,餘下一成則由業界資助。


料兩年內進行商業生產

該中心計劃將「智能防衝擊織物」的技術授權和轉移給紡織廠和針織廠(數目不設上限),目標是在一至兩年內,後者可以開始商業性生產。


事實上,自從9月初在英國曼徹斯特市Bolton大學的一個會議上發表後,向該中心查詢「智能防衝擊織物」技術的,已不限於香港和內地的公司,還有好些跨國公司,包括運動用品生產商和警用裝備生產商,總共超過10家公司。


遵世貿規則 不能獨厚港商

葛儀文承認,外國也有很多機構研究「智能防衝織物」,而且外國媒體也有很多報道。但據他了解,外國現時亦未能作商業性生產。因此,若然港商這次取得該中心的授權和技術轉移後,盡快將產品推出市場,有機會會成為市場上的先行者!


不過,他亦強調,根據世貿組織的規則,該中心在批出授權和技術轉移方面,必須對任何地方的公司一視同仁,不能只授權給港商,而不授權給外國公司。


若港商太過猶豫不決,外國公司是有可能搶先和該中心達成協議,率先取得授權和技術轉移。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林俊源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