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香港政府新聞網】
今天是中秋,明天是國慶,兩個節日都讓人想到團圓。不同的是,中秋是家的團圓,國慶是國的團圓,讓人興起的,正合家國情懷。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家與國經常相提並論,讀書人更加時刻想着「齊家治國」,以至「平天下」。隨着歷史的演進,家、國、天下的觀念起了變化。家,以前更多指家族,如今以「核心家庭」為主了;國,以前可能是諸侯國,可能是某姓的王朝,可能是泛指國裡的百姓黎民,如今則涉及現代法理;天下,則是很籠統的中華文化概念,不同於今天的世界或者地球。
可是,我們從歷史和文化中感受到,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一脈相承的。唐朝詩人杜甫被尊為詩聖,既是因為他高超的文字技巧,更是因為他悲天憫人的情懷。這情懷具體細緻,通過一字、一句、一首詩、一個人物、一個場景地表現出來,至今感人肺腑。他關懷家人,而通過這樣的關懷,流露出對天下百姓的關愛。
這幾天,常常會見到人們引用他在《月夜憶舍弟》一詩中「月是故鄉明」一句,讀讀全詩,會有更多感受:「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詩說的是家事也是國事,正如一首歌裡唱的「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是國的家,國是家的國」。這樣的情懷一點不張揚,沒有高聲的吶喊,但最打動人心。聞一多在《唐詩雜論》裡有這樣的話:「我們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縱了,太誇妄了,太杳小了,太齷齪了。因此我不能忘記杜甫。」
或者有人會說,如果說杜甫是「愛國詩人」,他愛的只是李氏家天下的國。我則認為,他愛的是國族,這是對nation的一種譯法。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愛國觀念深植於歷史文化中,但現代國家的觀念則是很遲才建立,是到了晚清、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壓逼到了胸膛,國人才知道國家主權、民族主權。封建王朝制度終結、現代國家建立,可以說是在西方列強的壓迫,在國人對國家主權、民族主權的認識和追求之下完成的。主權觀念至今對中國政治有重大影響。
香港與祖國命運相連,鴉片戰爭使香港陷入殖民統治之下,也開啟了中華民族百年屈辱的近代史。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我國長期積弱、四分五裂、內戰頻仍、受外國侵略欺凌的歷史,開闢了統一富強的道路,中華大地發生滄桑巨變,人民享有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大為提升。香港也於15年前回歸祖國,揭開發展的新一頁。
當節日興起人們家國情懷的時候,撫今追昔,我們更加注重對國家主權的維護。
(以上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9月30日在其網上專欄發表的文章。標題為本網站所加。)
今天是中秋,明天是國慶,兩個節日都讓人想到團圓。不同的是,中秋是家的團圓,國慶是國的團圓,讓人興起的,正合家國情懷。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家與國經常相提並論,讀書人更加時刻想着「齊家治國」,以至「平天下」。隨着歷史的演進,家、國、天下的觀念起了變化。家,以前更多指家族,如今以「核心家庭」為主了;國,以前可能是諸侯國,可能是某姓的王朝,可能是泛指國裡的百姓黎民,如今則涉及現代法理;天下,則是很籠統的中華文化概念,不同於今天的世界或者地球。
可是,我們從歷史和文化中感受到,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一脈相承的。唐朝詩人杜甫被尊為詩聖,既是因為他高超的文字技巧,更是因為他悲天憫人的情懷。這情懷具體細緻,通過一字、一句、一首詩、一個人物、一個場景地表現出來,至今感人肺腑。他關懷家人,而通過這樣的關懷,流露出對天下百姓的關愛。
這幾天,常常會見到人們引用他在《月夜憶舍弟》一詩中「月是故鄉明」一句,讀讀全詩,會有更多感受:「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詩說的是家事也是國事,正如一首歌裡唱的「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是國的家,國是家的國」。這樣的情懷一點不張揚,沒有高聲的吶喊,但最打動人心。聞一多在《唐詩雜論》裡有這樣的話:「我們的生活如今真是太放縱了,太誇妄了,太杳小了,太齷齪了。因此我不能忘記杜甫。」
或者有人會說,如果說杜甫是「愛國詩人」,他愛的只是李氏家天下的國。我則認為,他愛的是國族,這是對nation的一種譯法。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愛國觀念深植於歷史文化中,但現代國家的觀念則是很遲才建立,是到了晚清、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壓逼到了胸膛,國人才知道國家主權、民族主權。封建王朝制度終結、現代國家建立,可以說是在西方列強的壓迫,在國人對國家主權、民族主權的認識和追求之下完成的。主權觀念至今對中國政治有重大影響。
香港與祖國命運相連,鴉片戰爭使香港陷入殖民統治之下,也開啟了中華民族百年屈辱的近代史。直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我國長期積弱、四分五裂、內戰頻仍、受外國侵略欺凌的歷史,開闢了統一富強的道路,中華大地發生滄桑巨變,人民享有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大為提升。香港也於15年前回歸祖國,揭開發展的新一頁。
當節日興起人們家國情懷的時候,撫今追昔,我們更加注重對國家主權的維護。
(以上是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9月30日在其網上專欄發表的文章。標題為本網站所加。)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