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嗜吃大魚加劇生態壓力」長青網文章

2012年10月0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2年10月02日 06:35
2012年10月02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負責今次研究的張偉龍在香港大學取得生物學學士及碩士學位,自去年起擔任卑詩大學漁業中心的助理教授,為海洋變化研究部門主管。他接受本報訪問表示,魚類體積縮小會打亂食物鏈,人類作為頂級消費者亦會受影響。


魚類遷移打亂食物鏈

最近有香港餐廳兩度出售年逾百歲的龍躉,張偉龍認為,為了讓海洋生物能持續發展,嗜吃大魚並不明智。「在溫室效應已經浮現的情况下,加上污染和過度捕魚,海洋生態已承受過大壓力。為了令海洋生物茁壯成長,政府必須推行保育措施,管制捕魚水域及所捕魚穫的大小,並減低水質污染」。


張偉龍表示,其研究團隊是在撇除溫室效應所產生的物理與地理變化,包括冰川大小、海水密度、藻類生長狀况等等,得出溫室效應令海水含氧量下降,致魚類體積縮小的結果。他說,去年有研究發現海水溫度上升令北海黑線鱈變小,1950年代的研究亦顯示,生活在不同水域的大西洋鱈魚體積大小不一,是與水溫有關,而其最新發現則進一步證實溫室效應會打亂食物鏈生物間的關係。


熱帶水域鱈魚減

他指出,魚類不會「坐以待斃」,但大批魚類遷移會導致生態失衡,「大批魚類進佔水溫較冷的水域,令該生態環境的原有物種受威脅,牠們的數量會在爭奪食物、棲身之所等物資的情况下改變,導致食物鏈失衡。同時,大批魚類遷徙,令水溫較高的熱帶水域少了鱈魚等高層級物種,亦會影響該生態環境的獵食模型,衝擊整個生態環境」。


明報記者 吳克穎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