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怡:
開學後,你住大學宿舍,非常忙碌,一星期回來一兩個晚上,一家人一起吃飯,聊聊近况,我們分外珍惜。
怡,近期最熱門的新聞話題,是新界東北發展的爭議。新規劃究竟是為香港人發展土地,增加房屋?還是只為建設深圳後花園,雙非富豪城?成為另一個銅鑼灣和尖沙嘴,方便內地有錢人來香港購物、飲茶、看電影?
為誰發展?為何發展?有沒有把香港人的利益擺在第一優先?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怡,回歸15年,聽得最多的是「中港融合」。究竟為什麼而融合?融合有沒有底線?不顧一切的融合,對說好了的「一國兩制」帶來什麼衝擊?這些問題,作為一個大學生,你應該有能力深入思考,提出你的觀點。
怡,如果你嫌這問題太抽象,老爸提出更「埋身」的問題,或許你比較容易回應。
大學愈來愈多內地學生,課室、飯堂、校巴、路上,都是說普通話的人。你的室友,正正也是內地生。這是「中港融合」活生生的標誌。因為「融合」不再是理論上的問題,已經成為生活一部分。
怡,你知道老爸最反對不同族群之間的歧視,也對有貶抑的標籤最為反感,對用歧視語言攻擊不同種族、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更是深惡痛絕。
香港地少人多,愈來愈多內地同胞來香港,無論是自由行、定居、工作,還是在大學讀書,都會出現資源分配的問題。不少人都說,廣東道已經不再說廣東話了。香港人愈來愈不想到銅鑼灣、旺角和尖沙嘴,自由行的熱門地點,已經給外人佔領,不再屬於香港了。
不少香港人認為,愈融合,香港的資源就愈被搶走;愈融合,香港就愈多地方被霸佔;愈融合,香港人珍視的核心價值,就愈快崩潰。
怡,香港人和內地人都是中國人,但我們的成長背景、生活習慣和價值體系,畢竟千差萬別。這種情况,在大學可能還好一點,因為彼此都讀過書,有點文化,應該懂得即使不同也能共處。
開學不久,跟內地同學相處,有什麼要適應的地方,不妨在這裏討論一下,你的親身經歷,具體而埋身,可以把因融合而出現的問題,認識得更透徹。
我們對應否融合?怎樣融合?融合要考慮什麼因素?或許存在不同意見,但最重要是不能一竹篙打沉一船人。懂得與不同背景的人共處,懂得如何解決分歧和爭論,懂得尊重差異和不同,是成長最重要的元素。
希望你能更快更好的適應學校和宿舍的生活。
老爸
…………………………………………………………………………………………
Dad:
跟內地生相處,不算容易,但比想像中簡單。
我說廣東話,她說普通話;我的普通話爛透了,她學了廣東話不久。有時候不懂發音,我會請教她,她也會問我「八」和「百」的分別,但說得不流暢,表達不了心中所想,只好轉台﹕English Channel。所以溝通時,三種語言,全部講齊。
還有是價值觀不同。一進房間,哇,又開冷氣。身為一個環保人,我鼓起勇氣向她說﹕「如果不開冷氣,你會介意嗎?」她很隨和,答應會試一試。那一晚之後,我們再也沒有開過冷氣。
內地生可能比較富有,習慣享受,我很慳家,又不忍心「開大冷氣蓋厚被」浪費資源,自然會有點小衝突。但各人嘗試融入大家的生活,你跟我分享高考的辛苦,我向你介紹「反國教」和「六四」,相處起來,跟本地生分別不大。
大學裏的其中一課,是學會如何跟不同國籍、文化的人相處。它不計學分、不影響GPA,但不能不學。
但願我能夠在這一課「過三爆四」。:))
Yee
作者為資深傳媒人、關注時事,更關注兩個寶貝女兒
吳志森 samngx123@gmail.com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