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從目前的情况來看,低利率和低增長可能會持續一段較長時間。當下普遍存在了一些慣性的觀念,導致投資者未能及時把握市場機會,成功執行理財策略。我最近讀了公司內部一份報告關於這方面的探討。我將會在一連兩周與各位剖析這些投資上的迷思。
迷思一:現金無風險
許多人以為,在當前的環境下,持有現金就毋須承擔風險。但事實上,由於現金回報太低,即使在通脹率極低的環境下,現金的購買力都會被蠶食的。因此更明智的做法是根據自己的短期流動性需求、投資目標和實際風險偏好對部分現金進行配置。
迷思二:正處前所未有時期
雖然歷史不會一模一樣地重演,但我們以往也曾經經歷數次「去槓桿化」周期,長期的低利率和低增長環境可能有利於企業信貸產品。再者,政策制定者對通脹和政府債券市場所施加的影響往往會超出基本面的需要。低利率的環境可能會持續一段很長時間。
迷思三:等待市况好轉才出手
我們很多時候不免會被眼前發生的事情影響了決定,但若我們因為短期的市場波動而作出投資決定,可能會導致我們錯失賺取長期收益的機會。需知道要準備把握投資時點是很困難的事情,錯過短短數日的市場行情可能已經足以大幅降低總體回報。
即使過去數十年的市况艱難,但根據Dalbar的數據顯示,投資者過去20年的股票年均回報仍然達7.8%,債券回報率約為6.5%。然而在此期間,頻繁進出市場的普通投資者僅收穫2.1%的回報。
迷思四:股票波動性太大
如果從短期表現看(數周、數月或一年),股票確實存在一定的波動性。但從較長時間看,股票的波動性卻是呈下降趨勢,回報率則趨於上升。從1926年到2012年(期間經歷了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和近期的金融危機),標準普爾500指數在一年期內的最高、平均和最低年化回報分別為162.9%、12.1%及下跌67.6%,在5年期內則分別為36.1%、10.0%和下跌17.4%,在20年期的波動性較低,分別為18.3%、11.3%和1.9%。由此可見,時間就是我們的朋友。
本文中所述觀點為彭順德先生的個人觀點,可能與摩根大通及其附屬機構其他僱員的觀點有所不同。
摩根大通私人財富管理香港市場主管 彭順德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回應 (0)